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subluxation,GHS)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多发生于脑卒中早期,开始坐或站时常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其多发生在患侧的上肢,多表现为疼痛并发生废用肩,预后不良,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此发病率可达60%~80%。本文阐述采用综合康复手段对脑卒中后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临床疗效。
方法
纠正肩关节异位
良姿位摆放:
(1)仰卧位防止肩胛骨后撤,患侧肩胛骨下垫软枕使肩胛带处于前伸;
(2)患侧卧位患侧肩前伸使肩胛带处于前伸;
(3)健侧卧位患侧肩和上肢伸展位;
(4)坐位、站位或行走训练时,可用三角巾悬吊,避免重力下垂。
肩关节被动ROM在无痛范围内进行
PROM,5~10个/组,做2~3组/d,逐渐递增。包括:
(1)Bobath式握手:双上肢充分上举,卧位、坐位均可,每日多次反复进行;
(2)肩胛-胸廓关节运动:由治疗师被动地完成肩胛带各个方向运动,增强肩胛带肌肉张力;
(3)肩关节屈曲、外展及内收运动。被动活动时关节活动范围应小于正常范围,动作要柔和慢速,禁止牵拉关节。
刺激肩周围肌肉张力和诱发运动
(1)关键肌的刺激:利用ROOD手法对肩关节关键肌由近及远做快速冰块刺激加以擦刷手法和拍打;
(2)肩关节挤压;
(3)活动肩胛带:患者主动耸肩,治疗师同时给予适当助力或阻力,依据患肩情况而定;
(4)患侧负重:取坐位,患侧肘关节伸直位,腕关节背屈,手指伸直,躯体向患侧倾斜,用患侧支撑于体侧。
功能性电刺激的治疗
肩关节半脱位多数发生在病后3周内,以肩胛带肌肉松弛为诱因,故以预防为主。
(1)治疗作用部位:电极置放在患肩的三角肌、冈上肌。
(2)刺激强度及频率:最佳FES频率为20Hz,波宽0.3ms,通断比1∶3,刺激强度以可引起明显的肌肉收缩,且患者能接受而又不导致肌肉疲劳为度,逐渐增大电流强度。
(3)治疗时间:20~30min/d,1次/d,共治疗30d。
评价标准
一种方法是采用X光片测量肱骨头与肩峰间隙距离,肩峰与肱骨头间隙正常6~14mm。
方法如下:
患者在坐位下,X先摄取正、侧位,如果患侧肩峰与肱骨头之间间隙>14mm,两侧肩正位片比较病侧间隙比健侧>10mm或以上。主要表现是将上肢下垂时患者可感肩部不适或疼痛,若将上肢被动托起时,疼痛或不适减轻,均可诊为肩关节半脱位。
注意:在以上基础上排除肩部外伤;疼痛是由肩周炎、心肌梗死、胆囊炎、颈椎病等以及可能引起肩部肌肉的张力降低、肩功能减退和肩关节囊松弛,肩关节囊后部稳定更为薄弱者。
另一种方法是指测法,即:患者坐位,双上肢位于体侧,观察肩峰下有无凹陷,治疗师用食指轻按凹陷部位,以1、1/2、2及3横指的方法记录。
讨论
脑卒中偏瘫致肩关节半脱位是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主要合并症之一,发病早期,由于患者长期卧床,偏瘫侧肢体功能受限,上肢不能活动或活动较少,肩周围肌张力低、肌力下降、肌肉及关节囊松弛,关节不稳定,坐起后由于肢体重力作用或被动牵拉,引起肱骨向下移位。本次筛选的住院10例患者进行早期康复介入治疗,通过良姿位摆放纠正肩关节异位,肩关节被动ROM,手法刺激肩周围肌肉的张力和诱发活动,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偏瘫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形成是基于神经生理学理论基础之上,此病的防治关键在于康复早期介入。
综合早期康复的介入,对脑卒中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在症状预防和改善方面有一定帮助作用。早期康复训练是复杂而全面的过程,训练时应详细评估患者发病初期的机体状态,判断肩关节半脱位的程度,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制订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培养患者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平稳的心态,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姚宏.脑卒中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早期康复治疗[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01):34-35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那个医院看白癜风好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家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1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