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决定脑卒中恢复过程的主要因素
1、损伤初始阶段
初始损伤状况是决定卒中后恢复效果的最重要因素。运动功能初始损伤越严重,在慢性期患者所承受的功能障碍也越严重(即,更低的Fugl-Meyer上肢基线得分与上肢卒中后90天得分)。
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大多数卒中患者(初始损伤严重的患者除外)可恢复其70%最大恢复潜能。皮质脊髓通路(CST)是通过脊髓连接皮质与四肢肌肉的主要通路。通过评估CST初始损伤程度可对慢性期运动功能障碍进行预测。
床旁运动评估、电生理评估(通过经颅磁刺激[TMS]来诱导健侧肢体肢体诱发电位)和先进的成像工具(使用功能性磁共振[fMRI]技术观察脑活动模式)等方法已发现对运动损伤具有预测价值。而并存疾病(如糖尿病、重度侧脑室周围白质病变和既往卒中史)可对治疗效果产生不利作用。
2、卒中后抑郁
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病率可达30%。PSD与卒中恢复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很复杂的。有研究表明,PSD可阻碍卒中后患者的康复和恢复过程,并且会对其生活质量带来不利影响。而卒中早期的抗抑郁治疗可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3、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的类型、剂量和持续时间在卒中恢复过程中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但是这些参数的最佳量尚需进一步优化。例如,卒中3-9个月后,存在少量腕关节和手指运动的患者,使用强制运动疗法(CIMT)会比传统疗法有更大的效益。但是,如果在急性期此疗法的疗效只等同于或并不优于传统疗法。
4、社会人口因素
社会人口因素对卒中后恢复也很重要。尽管有研究发现,年龄更大预后会明显更差。但此结论尚存在争议。总的来说,与其它因素相比,年龄对恢复的影响可能是最小的。与男性相比,女性获得功能独立的可能性会更小,并且更容易致残,但是这方面的机制性差异尚未明了。
卒中在不同种族间也存在差异性。与白人相比,黑人有明显更高的卒中风险、更大的初始严重程度、更多的卒中病死率以及更差的恢复效果。社会经济状况(保险类别、教育程度、家庭总收入等)和接受治疗的程度会对随后的恢复效果产生影响。相对或完全缺乏健康保险患者的康复治疗可能会受到延误或限制,其治疗效果也可能会因接受更少优化治疗而变得更差。
5、基因
遗传多样性可解释人与人之间恢复效果的多样性。一些基因的多态性,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多态性、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多态性以及线粒体DNA基因变异,都可能影响卒中后的恢复效果。在这些基因中,BDNF是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其在突触可塑性、学习和记忆方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也影响着卒中的恢复。
在动物实验中,通过鼻内或静脉途径注入外源性BDNF可提高其恢复效果。在人体研究中,BDNF的第66位缬氨酸-甲硫氨酸多态性对运动依赖性的BDNF分泌有影响,并且会减慢运动技巧的获得。存在BDNF多态性的患者恢复效果可能会更差。总的来说,关于基因对卒中恢复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北京哪个医院医白癜风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0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