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5月1日开始,医院、医院、医院等20医院的急诊就诊方式将陆续变革:不再按“先来后到”接诊患者,而是根据病情轻重来排序了。患者就诊前将采集生命体征,由机器和专业医护人员判定级别,危重者优先抢救,轻症者将后延。
长期以来,我国急诊处理参照门诊流程管理,以“先来后到”决定诊治次序,大量非急症病人与急症病人按照排队分科就诊形式进行处置。结果是急症与院前急救不衔接、急救病人与普通急症病人,甚至非急症病人混杂于同一区域,导致急诊医疗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真正需要抢救的危重病人不能得到及时抢救,严重影响急诊病人的抢救成功率和急诊病人的诊治质量,而且带来一些医患纠纷甚至暴力冲突。
年11月1日,《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正式实行,首次分别对社会急救、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提出详细指导方案,这在全国各省市急救医疗立法中尚属首次。从较早实行急诊分医院的实践经验看,受到了患者的普遍欢迎。之后,医院也根据卫计委《关于急诊病人病情分级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做了一些探索。此次北京20医院下月起“急诊分级”值得点赞,医院急起直追。
医院急诊学科必须集多学科技术,以心脏急救、脑卒中和创伤急救等为重点,将院前急救、急诊抢救监护室、医院中心监护室全程统一管理。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正确预估,将关系到最后公平公正地分配资源。医院急诊的学科建设、急诊医生队伍建设全面升级,医院急诊室按照现代急诊室规划改建要求,将急诊室分为与院前急救无缝衔接的绿色通道的抢救监护区域、处置急诊病人的急诊诊疗和急诊观察区域、处置非急症病人的普通门诊区域。
进一步说,急诊分级还要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规定急诊病人分级标准,并应在生命指征、疾病分类、意识障碍、疼痛评分、创伤评估、发热程度等有具体可创作的量化指标,以此确立急诊预检护士和急诊医生按照病人分级进行分级救治的法律权威,使之成为医生和患者,乃至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和准则。
分级制度让急救真正“救急”,既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救助效率,对医护人员也是一道护身符,也将更好促进制度的运行。急诊分级制度早已是国际惯例,我们需要急起直追,各地卫生部门应结合我国国情,从“危急优先”替代“先到先治”的理念转变着手,结合急诊规划设施改建、急诊学科建设和医生培训,逐步建成与医保支付、与家庭医生制度、院前急救相衔接的科学有效的急诊流程体系。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7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