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预防脑卒中之谬误
原创:医院低氧与缺血适应医学
每到换季时,医院要求输液,据说这叫“疏通血管”,可以预防脑梗死。有位老人家曾于5年前患脑梗死,平时规律服用二级预防药物,控制良好,但最近几日出现头晕不适,担心自己脑梗死复发,要求住院“疏通血管”。虽然目前医学界主流观点认为:输液预防脑梗死不可取。但是家人本着不应忤逆长辈的心态,不得不带着老人去输液。这种换季输液可以“疏通血管”的情况在中、小医院尤为普遍并已持续多年。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病人对“疏通血管”趋之若鹜呢?
1、预防意识增强
随着媒体及网络的发展,脑梗死的医学科普和健康宣教的成果逐渐体现,人们渐渐对此有了更多的了解,认识到脑梗死是可防可治的,特别是在秋冬和冬春季节变换之际,脑梗死呈现高发态势,这是形成换季输液现象增加的一个重要基础。
2、急性期输液可改善症状
对于急性脑梗死病人,医院会根据患者病情给予口服药物及静脉输液治疗,一些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临床症状得到迅速改善。因此,在进行二级预防时,口服药物无法改善的部分症状均期望通过输液快速缓解。
医学界的主流观点是什么?
1、输液预防脑梗死没有科学依据
假如血管已经狭窄或闭塞,输液是无论如何也通不开的。何况,大多数病人并没有血管狭窄,只是听信“输液预防脑梗死”的传言,而定期去输液。这种预防性输液的有效性目前尚没有得到科学、严谨、大规模的临床验证。
2、输液有风险
输液是直接静脉给药,虽然严格的无菌操作可以减少感染,但一些小诊所在消毒预防感染方面有待提高。一旦出现输液反应(如发热、肺水肿、静脉炎、空气栓塞等)也无救治条件。输液过程中,进入血管内的杂物也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损伤之处可导致脂质沉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
我们需要怎么做?
1、脑血管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冷热交替往往会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发生障碍,因此换季时患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出现眩晕,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时,需要立即到神经科就诊,明确诊断为脑血管病时,病情需要再采用输液方式进行治疗以及时控制病情。
2、预防是降低脑梗死发病最有效的措施,二级预防尤为重要。预防脑梗死再发,靠的是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如:血压、血糖、血脂、体重、吸烟等,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清淡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摄入,适度锻炼,保持良好情绪,按时服用二级预防药物,而不是预防性输液。
我们还能怎么做?
当然是用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啦!!(敲黑板,划重点了)
远隔缺血适应:是指肢体在受到短暂、规律、非损伤性的反复血流阻断与复流刺激后,诱导机体产生对缺血缺氧的耐受,从而使远隔重要器官(心、脑、肝、肾等)对随后发生的致命缺血缺氧损害产生保护作用。
吉训明教授说,“这种治疗方法为内源性治疗,即调动机体的自身防御和修复机能,达到脑缺血的预防和治疗目的。通过双上肢的远隔缺血适应训练,操作简便易行,是一种安全、无创、廉价的治疗措施,可选择此种治疗辅助药物治疗,减少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风险。”
总结
对危险因素进行长期干预,对于预防脑梗死再发至关重要,长期口服二级预防药物结合远隔缺血适应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脑梗死再发。由于脑梗死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此换季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若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及时就诊。
社区医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六要素”和“六步骤”
来源礼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进行长期管理,因此很多糖尿病患者会与社区医生打交道。社区医生作为最基层的医护人员,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极为重要。
社区中的患者以常驻居民为主,流动人口为辅,社区医患沟通的结果会直接影响社区工作的全面实施。社区的医患沟通需耐心细致、面面俱到1,了解哪些是患者所关心和需要的,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宜的治疗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的医疗效果(2)。
医患沟通的“六要素”(1):
诊断什么病,解决患者的“疑”:患者就诊,最想知道的是自己患了什么病,心理疑问大。社区医生接诊时,要仔细询问病史,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诊断患者是什么病或可能是什么病,解决患者心中的疑问。
此病怎么治,解决患者的“信”:明确诊断后,医生应向患者讲述此病该怎么治疗,使用什么药物,采取何种手段,还有生活习惯、注意事项等应逐项交代,解决患者的信任问题。医生一定要有耐心,要换位思考,患者想知道什么,就解释什么;患者问什么,就解答什么;克服患者多,心情烦躁的不良情绪。让医患沟通从开始便达成共识。
治疗时间,解决患者的“安”:也就是治疗所需大概疗程。患者就诊都想知道自己多长时间能好,有的因工作或家庭原因,会根据医生告知的疗程安排自己其他工作或事务,才更加安心地配合治疗。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需要终生用药,医生一定要把这一点充分告知患者,解决患者“安”的问题,也能让医患情感更贴近。
大概消费额,解决患者的“定”:治疗费用是患者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信息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hl/11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