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
机构养老床位只占老年人口的2.5%
如何解决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是困扰众多家庭的一大难题。居家护理,被视为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途径,其不仅可以有效缩短病患的住院日,也可大大降低返院率。昨天,医院协办的“居家护理深耕社区暨健康服务业创新发展”论坛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让“居家护理”真正“落地生花”,还需迈过多道“坎”。
昨天是周日,周宪明又未能如愿带儿子去爬山,医院看望母亲,“母亲中风瘫痪在床已经两年多,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慢性病,要插导尿管和鼻饲管,之前请了保姆,但护理没经验,母亲身上多处生了褥疮,医院……”周宪明说,母亲瘫痪在床的这两年多,自己基本没出过远门。而让他最头疼的是,很多时候想住院却因没床位住不了。
像周宪明这样,为家中失能老人烦恼的比比皆是。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估算,年末,我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老人约万,困扰着全国1亿左右的家庭,相当于每4—5个家庭中就有一位不同程度的失能老人。
我省的情况更为严峻。据统计,目前我省失能老人约万,其中八成以上患有多种慢性病,失能卧床时间平均达5年左右,且家庭空巢现象严重,老人长期照护的需要与其家庭实际脱节严重。“目前我省各类养老机构共有家、床位33.2万张,只占老年人口的2.5%,明显不能满足大部分老人‘机构养老’的需求。”南京护理学会理事长、医院主任护士陈湘玉提出,在更大范围建立和完善居家护理模式,有利于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去满足公众需求。
探索:
“居家护理”试点成效显著,患者再次入院率下降
为解决“机构养老”、医院进不去的难题,我市年在全国率先将“居家护理”医院护理工作范畴,探索“医院护理与社区护理无缝对接”,在6医院、2医院和5医院推广,目前已累计完成居家护理案例例。
“从入院筛查开始,护理人员就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指导,为出院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出院前三天根据测试,评价患者自护能力、照护者照护能力及出院后居住环境、设施等,制定出院后的康复护理计划。出院后,医院对接,专科护士指导社区护士按照康复护理计划落实护理措施,病情需要时进行上门指导。”陈湘玉告诉记者,从试点的例病患居家护理情况看,糖尿病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1.04天,脑卒中住院日降低0.8天,两种疾病患者14天再入院率由实施前的4.6%降为0,“此前,由于护理不当,不少患者出院医院来。”
困扰:
医保进不了,二、医院护士难进门
“医院一护士今年初去一个病患家时,虽然外面很冷,但一家人跑了老远到巷口来接。”南京护理学会秘书长倪新新昨天告诉记者,居家护理很受患者家庭欢迎,但受制度、体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工作推进过程中还面临很多“坎”。
“进不了医保是最大的一个坎。”倪新新介绍,按照目前的医保支付政策,住院支付比例较高,门诊支付较低,一些慢性病亟需长期护理的项目还没有实现覆盖,这使得很多无需住院的病人选择了住院治疗,不愿在家接受“居家护理”。
陈湘玉认为,医院医院的对接互动,医院服务管理中并没有延伸服务项目,也没有入户服务资质。医院有入户资质,但并未列入刚性管理项目和员工考核内容,再加上社区护士人手严重不足,医院承接居家服务的动力不足,使得不少病患无法享受居家护理服务。
另外,实现居家护理服务目前还缺乏法律规范和保障。“3年来,护理人员常常担心,上门为病患提供服务,他们的自身安全又有谁来保障。”陈湘玉说。
破冰:
失能老人护理费有望纳入医保
“必须着力解决好失能老人的居家护理、机构护理等难题。”昨天,医院管理局副局长周军在论坛上表示。
而记者了解到,江苏省民政厅、卫计委、财政厅、人社厅四部门日前已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针对老年人就医难、就医远、就医贵、不懂养生、难康复等难题,提出了具体或探索性措施。首次提出“将针对特定老年人的护理费用采取包干等方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如果居家护理能与住院护理享受一样的医保政策,我相信,很医院,这将有利于居家护理模式的推广。”陈湘玉建议,可将医疗、护理、必须的医用耗材等纳入医保支付范畴,同时让个人支付一定比例。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医院好中科爱心救助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jc/10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