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七年会痒一痒,七年会坎一坎。漫漫人生,每过一个七年都回头张望一下,会有怎样的感触?
《7UP》是一部系列纪录片,始于年。影片的初衷是采访十四个来自不同经济背景的英国七岁孩童,讲诉他们不同的生活。
这里面有来自工人阶层的女学生,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沃尔沃斯百货的职员;有就读预备学校的富家子弟,说起将来会被剑桥大学录取时总是神态自若;还有来自利物浦郊区的小男孩,渴望成为宇航员,但若梦想不能成真,当个公交车司机也不错。
MichaelApted在第一季中只负责调查工作。然而,他的脑海中却浮现出一个绝妙的想法——七年后,他会再来访问这同一群人。自那以后,MichaelApted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每隔七年,他都会回来记录这群人的生活。纪录片已出至第八季《56UP》,而他也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成为了两鬓斑白的老绅士。
“现实世界,进入到一个七岁孩子们的充满争斗和变化的世界……”有些沙哑的英音,伴随着孩子们奔跑玩闹的场景,这部黑白的纪录片开始了。
这是Neil,来自利物浦的郊区。
豆瓣电影里有这样一条关于他的评论:唯一一个嘴角带着笑的孩子。他灿烂地描述着剑客、花与蝴蝶的梦想。《14UP》里的他也是一个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在好教区飞速而过的阳光少年。
到了《56UP》的时候,昏黄的台灯下,Neil的笑容不再烂漫,只有淡淡的心酸。墙壁上的「ByeNeil」也透着悲伤。Neil报考牛津大学失利后进入了另外一所大学,因为精神有了问题,他辍学当了一名建筑工人,而后开始在英国各处流浪。这张画面上的他又做了一名议员。虽然是一个穷苦的议员,但是显然,他的人生,似乎又开始了新的转折。
这部系列纪录片拍摄之初是有政治目的的。该片援引了耶稣会格言,“孩子七岁后就是一个大人了”,言下之意就是说片中这些人的将来是由其出生的阶级决定的。
而从七岁孩子的回答中,还真的的确能看出不少东西。John、Andrew和Charles就读的是是肯辛顿的高级寄宿学校,问到他们的阅读习惯时,丁点大的Andrew说他读《金融时报》,John说他看《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已会用拉丁文唱歌,并知道自己有朝一日想做律师,要上剑桥的三一学院。
对出身东伦敦的Tony来说,将来能做个“赛马骑手”这一念想就已能令他兴奋不已。同样七岁,14人中唯一的非白人孩子、西印度移民的后代、在慈善儿童中心长大的Simon,完全没有John他们的宽阔“眼界”,更未曾规划过自己的将来。能有机会见到自己的爸爸他就已经很高兴了。有人问他“你怎么看有钱人”时,他回答“没想过”。当时的他可能根本未曾见过真正的有钱人。
观察这14个孩子的的成长轨迹,既“有趣”又“令人心寒”。有些孩子很早就对人生、对社会有一定的认知和远见;有些则一辈子每天都忙着为当天的生计操心。相隔50年回头看,依旧是几个来自精英阶层孩子的人生相对光鲜。
他们过着优渥的生活,婚姻稳定。Andrew剑桥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John投身慈善业,娶了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几位出自中产家庭的女孩大多生活平淡满足,且都嫁得不错。他们大多保养得当,神采焕然。
同是女性,来自东伦敦底层的Lynn、Sue和Jackie则命运坎坷,其中Sue相对幸运,在学校做行政,再婚后组建的家庭生活幸福。出自底层的两个在慈善机构长大的孩子,一个成了卡车司机,另一个是养老院工作人员。梦想要当赛马骑手的Tony成了一名出租车司机,婚姻中出轨被老婆抓了正着,后来取得了妻子的原谅。
作为一名电视电影的导演,MichaelApted此生最得意的作品并非奥斯卡提名电影或票房大片。对他而言,正是这《人生七年》系列体现了他的情怀,是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作品:“迄今为止的电视娱乐时代,没有一部纪录片有这个耐心、跨度和时间,来为普通人平凡生活中的跌宕起伏唱响赞歌。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以纪录片形式做过的时间跨度最长的社会学研究。仅就这一点,它将被世人记住,它体现了纪录片的‘意义’所在。”
不仅仅如此,或许这部纪录片还在提醒着似乎在纪录片外的我们:一切都会过去的。
游盒YOOHELLO
-引领体验式游学
-人人都是游学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jc/16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