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或脑血管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根据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限的三大原因之一;WHO预测到年世界范围内脑卒中的疾病负担将上升至第四位。脑卒中后部分患者在后遗症期接受传统康复训练效果往往不明显,自发恢复能力大大降低,尤其是在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等问题上。因此,研究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生存质量至关重要。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低强度、利用恒定微电流(1—2mA)调节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活动的新技术,它通过放置在头皮的两个电极片,以微弱的直流电作用于大脑皮质,改变神经元膜电位的电荷分布,产生去极化或超极化现象,从而起到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调控大脑功能的作用。
在以往的研究中,将阳极tDCS(anodaltDCS,atDCS)较多的用于对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即把atDCS放置在损伤侧大脑半球,增加运动皮质的兴奋性,促进潜在的神经元恢复丧失的功能。而阴极tDCStDCS(cathodaltDCS,ct-DCS)对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是否存在影响?
ctDCS作用于脑卒中病灶
对侧半球对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卒中患者的ctDCS治疗研究显示,作用于病灶对侧M1区的ctDCS刺激可以有效改善患侧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考虑与卒中后双侧半球的交互抑制平衡的再建立有关。为了使ctDCS对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达到最佳,除了对治疗开展的时间、刺激参数的优化调节和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训练之外,还应注意依据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对患者进行选择,以免获得负性结果。近些年已有学者将FA非对称比值用于脑卒中后患者个体化非侵入性脑刺激治疗的方案选择。
ctDCS作用于脑卒中病灶
侧半球对上肢痉挛的影响
痉挛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随意运动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它是一种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兴奋性增强伴腱反射异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痉挛并非单纯的肌张力增高,它是以肌肉运动单位的活动由于牵张反射的兴奋性增加所致,不包括由于结缔组织和肌肉的黏弹性成分的改变等非神经性因素所致的肌张力增高。由于ctDCS的主要作用是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因此在刺激脑卒中患者病灶侧时,临床上的研究多是将其作用于初级SMC,用来缓解患侧肢体的痉挛。
ctDCS和atDCS在脑卒中
后患者应用中的比较研究
目前,较为推崇将ctDCS和atDCS同时作用于脑卒中患者,即双侧tDCS刺激,可以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不能将双侧tDCS的治疗效果单纯地视为atDCS和ctDCS刺激效果的简单相加,双侧电极联合作用于大脑皮质时,治疗效果必然与经胼胝体相连的半球间网络调节有关。
总之,ctDCS在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方面具有良好的潜力,并且治疗时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高,患者耐受较好。在以往的研究中,患者仅出现局部轻微刺痛感、发痒和短暂性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相关研究为ctDCS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提供了理论证据,并且在试验设计方面提供了帮助,例如常见使用的治疗参数和结局预后等,都将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在未来,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设计来完善更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验证c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以期为ctDCS在临床康复中的应用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应拓展ctDCS在卒中后不同时期的治疗效果研究,除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外,还可以在脑卒中急性期应用时患者应满足的指标展开研究。Notturno等在基础实验动物学的研究中发现,ctDCS对急性期缺血性卒中大鼠模型具有脑保护作用,通过抑制梗死后的损伤级联反应,减少缺血半暗带周围神经细胞去极化,使突触释放谷氨酸下降,从而降低钙超载和自由基的产生,逆转细胞膜的破坏和神经元的死亡;并且这种保护作用在梗死后越早开始越好,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加强。这些基础试验为ctDCS在人类脑卒中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临床治疗作用(如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的恢复)的相关研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疆东康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发布服务于康复从业人员和康复患者的各类康复咨询(包括康复知识,专家论坛,设备信息,技术交流等),普及康复知识,推动中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欢迎中科白癜风寒假专家会诊白癜风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1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