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大促本书亮点
掌握新进展
把握临床实践脉搏
认清脑卒中本质
脑卒中诊疗大师成长道路上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作者简介
王拥军,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国家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神经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北京脑重大疾病研究院脑卒中研究所所长,北京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转化医学脑血管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从事脑血管病病因与发病机制分型、规范化防控策略的相关研究。牵头建立国内第一个国际标准化的卒中单元,出版我国第一部卒中单元专著;建立了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防控体系;发现我国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主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狭窄,建立我国第一个脑血管病病因及发病机制分型—CISS分型,实现脑血管病分层管理;针对缺乏脑血管病风险防控体系的现状,首次建立了符合中国人群特点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评估体系。利用脑血管病登记数据库,首次在大样本量的中国人群中明确了代谢综合征等多种风险预测因素与卒中结局的相关性,验证了CHADS2等多种风险评估量表,此外,还首创了适用于国人的新的卒中后肺炎预测量表(AIS-APS),为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群的风险评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脑血管病等重大慢病重点研发计划的首席科学家,在高危非致残性脑血管病诊疗关键技术的突破、规范化防控模式的建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前言
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健康的“第一杀手”,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其患病率高达人/10万人,每年新发病例人/10万人,每年死亡病例数为人/10万人。在过去20年间,城市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已经得到遏制,其中诊疗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医疗关照的不断完善、新的治疗手段不断产生,这个“第一杀手”的重大疾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然而,对于这一常见疾病的诊断仍然没有获得临床应有的重视,一些新的技术没有得到合理地使用。临床医师对于这类疾病诊疗的轻视和自以为是,是导致患者结局不良的重要原因。前些年,我与来自全国的进修医生沟通和交流时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来自全国的医院学习是为了掌握更多复杂和罕见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他们对于花很长时间轮转脑血管病房感到不能理解,医院每天面对的患者90%以上都是这类疾病,临床处理已经很熟练,没有进一步学习的必要。等轮转几个月之后,很多人突然感到自己怎么不会看脑血管病了?我的回答是:你原来的看病方式一直就是错的,不要把熟练当成正确,不能把日常当成一定没问题。脑血管病的诊断非常考验医师的水平和经验,准确找到病因和发病机制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需要理论积累、系统培训和临床磨练。从自认为很懂,到突然发现不懂,再到慢慢理解脑血管病诊断的过程,是医师的逐渐成熟,更是患者安全的保障。
除了明确的诊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段也非常重要。缺血性脑卒中的再灌注治疗进展迅速,新的证据不断被发现。二级预防的效果越来越好。但是,同样的诊断、同样的患者,在不同脑卒中中心或者同一中心的不同医师管理下,结局完全不同,致残率和复发率相距甚远,这是由于对证据的掌握程度和科学应用的结果差异所致。
掌握新的进展、把握临床实践的脉搏、认清脑卒中的本质,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支撑,更需要互相借鉴成熟的临床实践理念。《脑卒中诊疗王拥军观点》一书正是为这个目的而编写,希望它能成为你脑卒中诊疗大师成长道路上一本有用的参考书,助力你的患者能够得到最好水平的医疗照顾,得到最好的临床结局。
感谢我的同事和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为这本书的出版做出的所有努力!
王拥军
目录
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新数据、新趋势/
1.脑血管病是当今人类的主要健康问题/
2.虽然全球脑血管病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但由于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死亡人数仍呈上升趋势/
3.脑血管病是导致疾病负担的第2位主要原因/
4.脑血管病可防可控,90%的脑血管病可归因于十大可改变的危险
因素/
5.环境对脑血管病发病的影响日益受到/
6.脑血管病是我国居民的第2位死亡原因,城乡分布特征不同/
7.我国脑血管病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地区分布呈北高南低特征/
8.新发脑卒中和既往脑卒中均以缺血性为主,与出血性之比分别
为1:3和1:5/
9.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上升速度快/
10.脑血管病的防控工作任重而道远/
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
11.血管性认知障碍/
12.血管危险因素导致认知损害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13.弗明汉心脏研究发现痴呆发生率逐渐下降,预防可能是降低痴呆增长的关键/
14.脑卒中病史与晚发AD显著相关/
15.心肌代谢疾病与认知能力下降相关/
16.控制血管危险因素可能是防治痴呆的出路/
单基因脑血管病基因诊断策略/
17.单基因脑血管病是神经科重要的单基因病/
18.各种类型基因检测方法在单基因病诊断中的优缺点/
19.单基因遗传性脑血管病基因检测策略/
20.目前单基因病诊断路径采用的方法及策略/
21.单基因脑血管病的基因诊断策略/
无症状脑血管病的处理/
22.静息性脑梗死以皮质下梗死常见,多发生于老年人群/
23.MRI检查静息性脑梗死的敏感性较CT高/
24.静息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策略包括危险因素和病因与发病机制的
评估/
25.静息性脑梗死可能增加症状性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26.静息性脑梗死的治疗主要是评估危险因素,目前缺乏特异性
治疗/
27.随着年龄增长,磁共振WMH普遍存在/
28.老年人和轻微WMH并不需要额外的辅助检查,但与年龄不称的严重的WMH需要进一步评估/
29.WMH可能增加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0.降压治疗可能是预防WMH最有前途的治疗,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患者,仅有脑WMH不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的充分理由/
31.脑微出血/
32.磁共振扫描的参数不同,检测脑微出血的敏感性将有较大差异/
33.脑微出血患者需要注意高血压和淀粉样血管病等/
34.脑微出血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
35.脑微出血的存在,并不是限制使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理由/
36.即使存在脑微出血,对适合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也是合理的/
37.人群中筛查无症状脑血管病的价值目前尚不清楚/
38.建议使用统一术语以方便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目前无症状脑血管病的信息主要依赖于其他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队列研究/
心源性脑卒中新进展/
39.心房颤动与脑卒中:期待建立新的模型/
40.左心耳影像和左心耳封堵术/
41.纤维心房性心肌病与脑卒中的相关性值得/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预测——危险因素还是影像标志/
42.建立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风险模型的意义/
43.TIA和(或)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
44.非ABCD评分系统/
45.ABCD评分系统/
46.缺血性脑卒中预测模型——福冈脑卒中风险评分/
47.影像标志相关脑卒中风险模型——ABCD2-DWI和ABCD2-Ⅰ
评分/
48.影像标志相关脑卒中风险模型——ABCD3-Ⅰ评分/
49.影像标志相关脑卒中风险模型——ABCDE+评分/
50.缺血性脑卒中预测模型——RRE90风险模型/
51.影像预测模型的验证——RRE90风险预测模型验证/
52.影像预测模型的验证——ABCD3-Ⅰ风险预测模型验证/
53.影像标志的发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的剂量选择/
54.年的rt-PA剂量探索性研究为年NINDS研究和标准剂量的
选择提供了基石,但进一步剂量比较的试验计划在美国未获得
批准/
55.美国年NINDS研究和年ECASSⅢ研究是欧美rt-PA静脉溶栓指南制定的依据/
56.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的早期证据来自日本的单臂或市场后监测研究,无同期对照,证据水平低/
57.其他亚洲国家或地区均为观察性研究,结论不同,Meta分析显示标准剂量疗效优于低剂量,安全性相当/
58.2年发表的ENCHANTED研究是第一个剂量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由于不了解研究设计而被错误解读时常发生/
59.ENCHANTED研究是2×2析因设计,在同一临床试验中验证两个科学假设,交互作用模型分为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统计模型的复杂增加了结果的不确定性/
60.ENCHANTED研究是非劣性检验,假设低剂量组较标准剂量组增加不良预后的比例,但不应超过14%/
61.ENCHANTED研究的主要有效性终点是未能证实“低剂量疗效不差于标准剂量”/
62.ENCHANTED研究的次要有效性终点能够证实“低剂量疗效不差于标准剂量”/
63.ENCHANTED研究的安全性终点能够证实“低剂量疗效优于标准剂量”/
64.ENCHANTED研究的亚组分析未发现高血压和rt-PA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65.ENCHANTED研究结论:短期的药费节省将导致更多的中远期残疾和医疗花费/
66.ENCHANTED研究没有是否存在大血管闭塞等关键信息/
67.静脉溶栓的模式已经发生根本转变,合并LAO的患者,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血管开通率不足10%者,不但需要接受标准剂量rt-PA静脉溶栓,还需要桥接血管内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取栓治疗新观点/
68.里程碑式五大介入研究直接获取的经验/
69.临床证据边缘及某些特殊患者的血管内治疗/
70.年龄过大患者或儿童脑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71.血管内介入治疗依照时间窗还是影像窗/
72.颅内外血管串联病变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73.轻型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74.远端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75.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76.血管再通/灌注再通的效果评估/
77.临床试验证据应用的挑战/
78.如何创建合理有效的救治系统/
79.五大临床研究汇总病例Meta分析的目的/
80.五大临床研究汇总病例Meta分析的研究方法/
81.五大临床研究汇总病例Meta分析的研究结果/
82.五大临床研究汇总病例Meta分析揭示的内容/
83.五大临床研究汇总病例Meta分析的局限性/
84.THRACE研究(静脉溶栓结合动脉机械取栓的桥接治疗)的研究背景和目的/
85.THRACE研究的研究方法/
86.THRACE研究的研究结果/
87.THRACE研究的揭示/
88.THRACE研究的局限性/
89.THRACE研究的结论:前循环大动脉闭塞性脑卒中的患者可考虑行桥接治疗/
90.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直接抽吸技术的探索和应用/
91.单纯抽吸技术和抽吸技术结合支架取栓疗效比较/
92.血管内治疗领域的创新和未来/
颈动脉狭窄的非药物治疗:支架还是剥脱/
93.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
94.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风险/
95.颈动脉狭窄的治疗/
96.CREST试验10年随访研究证实:颈动脉狭窄,CAS不劣于
CEA/
97.ACTⅠ试验5年随访研究证实: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与CEA远期预后相当/
98.近10年不同CEA与CAS对比研究的差异/
99.不同类型颈动脉狭窄患者CEA或CAS手术时机的选择/
.颈动脉狭窄CEA和CAS的选择/
.颈动脉狭窄治疗的展望/
替格瑞洛能否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尚未明确/
.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机制分析/
.SOCRATES研究入组人群与研究设计/
.SOCRATES研究结果/
.正视人种差异:SOCRATES研究结果的的分析与思考/
.SOCRATES研究结论/
.SOCRATES研究亚洲亚组研究背景/
.SOCRATES研究亚洲亚组基本情况和亚组基线分析/
.SOCRATES研究亚洲亚组结果分析/
.SOCRATES研究亚洲亚组结论/
.替格瑞洛的临床应用范围/
.替格瑞洛如何与其他药物联用/
.替格瑞洛的安全性/
.之前使用氯吡格雷如何改用替格瑞洛/
脑血管病氯吡格雷药物基因组/
.氯吡格雷是缺血性脑卒中抗血小板治疗的一线用药/
.发病24小时内的轻型脑卒中或TIA患者应积极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
.药物基因影响氯吡格雷疗效/
.CYP2C19基因是与氯吡格雷疗效密切相关的重要遗传因素/
.CHANCE药物基因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变异影响轻型脑卒中和TIA患者氯吡格雷疗效/
.血糖控制水平影响CYP2C19基因变异对于轻型脑卒中和TIA患者氯吡格雷疗效的预测价值/
.Meta分析进一步证实CYP2C19基因变异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和TIA患者氯吡格雷疗效/
.CYP2C19基因变异对亚洲人氯吡格雷疗效的影响更为明显,应高度/
.皮质下梗死患者氯吡格雷疗效是否受CYP2C19基因变异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新型P2Y12受体拮抗剂替格瑞洛的疗效不受CYP2C19基因变异
影响/
.基因分型指导用药有望成为脑卒中患者精准抗血小板治疗的新
策略/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糖代谢异常的干预/
.糖代谢异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
.糖代谢异常的定义/
.糖代谢异常的诊断和筛查方法/
.“甜蜜”证据:吡格列酮既能减少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也能降低新发糖尿病/
.吡格列酮的“前世今生”,老枝逢春吐新芽/
.“危险证据”?被FDA警告的吡格列酮/
.糖代谢异常治疗的未来/
脑出血药物治疗新观点/
.脑出血形势严峻/
.脑出血急性期快速降压是安全的/
.抗血小板治疗相关性脑出血患者并不推荐输注血小板/
.血肿碎吸术联合rt-PA治疗脑出血是安全的/
.引流管内注射rt-PA治疗脑室出血也是安全的/
.我国在脑出血领域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重建脑卒中医疗系统——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脑卒中医疗系统的
思考/
.中国脑卒中流行病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脑卒中相关医疗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平衡是现阶段主要
矛盾/
.我国现行脑卒中医疗系统的主要弊端/
.我国脑卒中系统主要弊端的潜在解决途径/
.远程脑卒中医疗/
.移动脑卒中单元/
.未来脑卒中医疗系统建设的展望/
出版者后记/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参与菁医汇年中大促活动!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的危害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1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