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系列纪录片《人生七年》以7年为一个周期,跟踪拍摄14位人士的人生历程。年第一次拍摄时,拍摄对象只有7岁。最近一次拍摄在年,主人公已经63岁。
片中最典型,也最让人感到意外的人物是尼尔。尼儿的父母都是教师,少年时的理想是当宇航员,性格活泼开朗。因申请牛津大学没有成功,后来上了阿伯丁大学,但只读了1年就退学了。阿伯丁大学位于苏格兰北部的阿伯丁市,拥有年的历史,是英国五所古典大学之一。全球排名在前名。
14岁的尼尔和彼得一起去上学
21岁的尼尔
28岁的尼尔
35岁的尼尔
尼尔21岁时在建筑工地干活,后来没过不久就不再工作,靠低保为生,28岁时定居在设得兰群岛,直到42岁仍单身。接受采访时,28岁的尼尔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重要人物。年少时,父母教育他要“先为别人着想”“必须把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希望他能成为大学教授或者银行经理。他认为父母的教育使他无法面对社会。
彼得是尼尔的同学,就读于伦敦大学,大学毕业前9个月就在担心工作的事,不希望靠政府救济生活。彼得受到的教育是“生活中不存在喜欢的工作”。尼尔和彼得是导演选作中产家庭的代表。
片中作为底层百姓的代表有托尼、波尔和西蒙。托尼生活在伦敦东区,在60年代这里是伦敦穷人聚居的地区。托尼15岁辍学,尝试过当驯马师、开酒馆、做演员,但开出租车是他稳定的职业。波尔、西蒙是福利院长大的孩子,也都没有上大学,波尔后来移民澳大利亚做水泥工,西蒙在冷库当搬运工。虽然收入不高,但他们对生活并无很多不满。
从纪录片看到,中产家庭尤其是教师家庭出生的孩子从小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一旦理想没有实现,或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失落感更强,也更容易产生焦虑。
北京大学研究学生心理的徐凯文教授在微博中发布了一条消息称,自杀学生父母职业分布显示:教师、医生、公务员位列前三。教师中又以中学教师比例最高。近日,杀母案中的吴谢宇被判处死刑,其母亲是位中学教师。今天中国出现的中产焦虑与英国呈现出相似之处。
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01
中产家庭过高估计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误导了许多人,好老师未必能对每一个孩子发生作用。事实上,在成绩出现分化的初中阶段,老师和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比不上同龄人。好的老师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自尊感,营造好的集体氛围,分数的提高只是这些内因的外在表现。作为父母,如果不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单纯要求取得高的分数,对孩子造成压力很容易使孩子产生焦虑感。
02
中产家庭财富有限,人生路径选择不多。
富裕家庭并不担心孩子成年后做什么,他们有很多办法可保子女一生无忧。但中产家庭多是工薪阶层,收入来源单一,如果失去工作,家庭便失去了生活保障,因此中产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看得更重,因为好成绩意味着好大学,好大学意味着较高的收入水平。成绩的跌宕起伏不断提醒他们生活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给他们造成了焦虑,这种焦虑感也在无形中传导给了孩子。
03
同事之间的攀比传递压力。
所谓上流社会、中产家庭、贫困家庭并无统一标准,但与身边人的比较却是活生生的。同事之间谁家有多少钱不一定清楚,但谁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学校,在哪留学,干什么工作,生活怎么样都是办公室热门的话题。中年人十分在意孩子的情况。看到同事的孩子读好学校有好工作,心下除了羡慕,回到家看看自己的孩子,难免要对孩子提出新的要求。受到办公室话题频繁的刺激,父母的压力转化成了孩子的焦虑。
事实上,由于穷困家庭没有阶层下滑的恐惧,大富之家没有子女未来就业谋生的压力,都不太会有许多焦虑。但对中产而言,正是这种始终存在的阶层滑落的可能性造成了焦虑,并在代际相承的过程中通过教育传递给了下一代。生活尚不稳定的年轻父母要克服育儿焦虑,更需要智慧和稳定的心态。
往期文章回顾:
《人生七年》上半场:人生规划七岁始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被设计的世界
孙子兵法:职场中的慎战与不败
在下东坡吃货一个:最佳美食代言人
图文素材/纪录片《人生七年》
文案/Rose
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