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是一种由脑动脉血栓栓塞和再灌注损伤引起的高致死、高致残、高复发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治疗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唯一经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药物。然而,rtPA存在使用时间窗短,容易造成出血转化以及引起再灌注神经损伤等问题。基于此,南京医科大学辛洪亮团队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顾臻教授合作,开发了一种将溶栓剂和神经保护剂程序化靶向智能共递送系统,有望实现血管疏通与神经保护联合策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降低溶栓剂的副作用。研究显示,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或功能存在缺陷时,体内凝血酶(Thrombin)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与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Ibα受体结合,激活血液中的循环血小板,促使血小板聚集、粘附在损伤血管表面而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受到这一病理过程启发,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工程化血小板仿生的程序化靶向智能共递送系统,用于溶栓剂和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他们将具有再灌注损伤神经保护作用的ZL包封于聚合物纳米粒中,然后利用血小板膜对其进行包裹。最后将rtPA通过穿膜肽(Tat)与Thrombin底物肽段接枝于表面膜上。该系统在血小板膜介导下,靶向输送到血栓部位,在血栓高表达的Thrombin酶切下释放出rtPA,增加rtPA对血栓的靶向性和溶栓作用。原位暴露的Tat穿膜肽介导载有神经保护剂ZL的内核穿过血脑屏障进入缺血半暗带组织,实现对神经保护剂的定点特异性递送,提高神经保护作用。体内外实验结果显示,该体系可以显著提高溶栓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增强了缺血性脑卒中大鼠模型的治疗效果。为溶栓剂与神经保护剂联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提供了一种药物智能共递送策略。这一成果近期发表在ACSNano上,文章的第一作者为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徐剑培和王晓琪。原文(扫描或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6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