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林辉通讯员肖婧菁文图开通多学科脑卒中绿色通道24小时随医院将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整合成立了急重症医学中心推荐理由:设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紧密相连,绿色通道实现入院后“零等待”。核心提示
传统的急救条件下,院前与院内急救难以有效衔接,不少卒中患者失去最佳救治机会,留下严重后遗症。年3月,医院(河南省直三院)将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整合,成立了急重症医学中心,开通全新的卒中绿色通道,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快30分钟内可实现从入院到开始溶栓,对不符合溶栓指征者还可快速动脉取栓,最大程度减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A入院后仅60分钟溶栓成功如果不熟悉内情,很难想象坐在病床上谈笑风生的王先生,曾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抢救。11月16日凌晨,48岁的王先生在郑州家中突然出现口角歪斜、言语不清、左侧肢体受限等症状。被家人发现后拨打急救电话,及时送往离家最近的河南省直三院西院区。王先生到达河南省直三院西院区时,急重症医学中心的“绿色通道”已经打开。经头部磁共振检查,医生发现他右侧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从影像结果看右脑血管就像“消失一样”,情况十分危急。通过评估,王先生有溶栓及取栓的指征,随即进行溶栓治疗。很快,闭塞的血管被打通,此时仅用了60分钟,王先生的左侧肢体可以慢慢抬起,恢复了肌力。由于抢救及时,目前,王先生精神状态良好,语言表达积极,处于留院观察中。回忆起入院的情况时,王先生激动地说:“多亏了医护人员快速施救发挥作用!”像王先生这样及时获救且恢复良好的脑卒中患者在河南省直三院不胜枚举。其中,最快1小时内可实现从入院到溶栓全过程。B血管内放入支架捕获血栓目前,世界公认的对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中,静脉溶栓治疗是第一推荐手段,但溶栓药物对时间界限有极高要求,有“黄金时间窗”之说。在静脉溶栓失败后,可采用介入治疗。11月16日早晨8点14分,家住郑东新区的申大爷因突发急性脑梗塞,被送到河南省直三院东院区急救。检查显示,56岁的申大爷左侧大脑中动脉完全梗塞,引起大脑大面积梗塞。因申大爷发病时间不明确,河南省直三院急重症医学中心专家团队与神经内科、介入科共同商讨治疗方案,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发现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最适合的救治办法是短时间内取出血栓,方能恢复脑血管血供,恢复患者神经功能。脑动脉机械取栓术听起来简单,但操作起来难度颇大。其操作方法是:股动脉穿刺置入一根细如发丝的导管,缓慢上行至脑血管,精确定位后再次置入一个取栓导丝,释放导丝,让导丝包裹血栓,再像拔瓶塞一样回收导丝,取出血栓。手术要求的精细度极高,对操作者的技术水平、熟练程度、心理素质、团队协作等都是极大考验。河南省直三院介入科的陈清亮主任是一位有着十余年血管介入临床经验的介入专家,血管内技术炉火纯青,充分运用纯熟的血管介入技术,闪转腾挪,终于顺利取出了盘踞在脑动脉内的“夺命血块”。危险解除了!术后,申大爷大脑血供恢复良好,目前肌力已恢复到3+级。据悉,对于这种脑大动脉闭塞患者而言,死亡率高达40%~60%,在如此短的住院期内恢复到这么好的状态,实属难得。移动的“重症监护室”让更多患者及时获救C脑卒中分为缺血性中风及出血性中风,其中俗称脑梗塞的缺血性中风占了七成,还有三成是出血性中风,又称脑出血。48岁的宋先生在今年4月25日就遭遇了脑出血的突袭。当天中午,宋先生刚吃完饭,突然感到头晕、憋气,一阵眩晕,随后瘫软在地,出现意识不清、抽搐、双侧瞳孔散大等症状。医院CT检查后显示为脑出血。应家属要求,河南省直三院派出重症转医院。接诊后,急重症医学中心立即为宋先生进行各项检查,发现血量已达到毫升,情况相当危急!对于脑出血患者来说,及时手术对于患者的后期康复至关重要。专家团队当即决定为宋先生进行手术,清除脑内血肿。开始,宋先生的家属因担心手术风险一直下不了决心。时间就是生命,专家团队争分夺秒地解释手术的必要性和时间的紧迫性。经过耐心讲解,患者家属被医护人员所感动,终于同意手术。专家团队成功为宋先生实施了血肿清除术及侧脑室引流术,将脑内出血“一扫而光”,效果更是立竿见影,宋先生术后当天就清醒了。目前,宋先生左侧肢体肌力3级,生活可自理。宋先生能得到及时救治,除了河南省直三院急重症中心专家团队精湛医术外,还与一件“神器”密不可分,这就是被誉为“移动的重症监护室(ICU)”的重症转运车。有国外研究显示,某个地区每年有10名医院间的转运,若仅应用普通救护车转运,将有位患者在转运12小时内死亡;若由专业人员及设备进行转运,仅有66位患者死亡。为了“抢”出患者的抢救时间,今年8月,河南省直三院采购了一台“多功能远程智能急救移动ICU”救护车。除了配备有美国进口呼吸机、多参数除颤仪、有创监护系统、心电图机、微量输液泵、电动吸引装置、自动上车支架、24小时不间断V电源等急救设备外,与以前的急救车比起来,这个移动ICU还有专用的智慧远程急救移动平台,通过这台车转运,患者未到信息先到,通过生命体征传输系统,医院有时间准备,为更多基层的危重患者争取更多时间。河南省直三院的重症转运车,还配备了专用的生命支持系统,采用整个床单元搬运,减少了患者搬动出现的风险。此外,随车的专业转运医生均获得国家重症专科医师资质,他们与“重症监护室”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基层重症患者身边,第一时间进行专业的医疗救治。D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是院级行为脑卒中急救绿色通道是院级行为急性缺血性中风治疗的“时间窗”是发病后6小时内,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及时治疗,患者可能预后良好。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家属对卒中认识不够,未能在第一时间将患者医院,从而耽误不少时间。医院后,留给医生诊治的时间也就不多了。如果按照传统模式,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检查、评估、术前签字等一系列工作会存在一定困难,很多患者也因此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改变传统模式,借助绿色通道,让患者不会因为检查、排队而耽误时间。这种医院的大力支持,卒中急救通道才能且行且远。”河南省直三院急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刘瑞芳告诉记者,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年3月,医院将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整合成立了急重症医学中心,是省内较早完成急诊和重症医学科整合的科室,开通了多学科脑卒中绿色通道,组建了24小时随时待命的专业团队,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ICU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化验、拍片、CT等各项检查流程无缝衔接,从接诊到溶栓开始最快1小时内完成。现在,河南省直三院急重症医学中心下辖东西院区ICU、东西院区急诊科及白沙卫生院、龙湖三院急救站,覆盖郑东新区、中原区、中牟白沙、新郑龙湖。周边居民只需拨打急救电话,脑卒中患者就能第一时间获得应急处理,救护车上直接完成初步评估和吸氧、采血、测血糖、心电图等院前救治,医生实时将病情通报给院内接诊医生,患者入院后实行“零等待”,用快速的流程,为脑卒中患者有效救治争取时间,最大程度减少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河南省直三院急重症医学中心多学科脑卒中绿色通道开通以来,平均每周有20余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进入,由此得到及时救治,其中3个月后生活恢复自理的达80%以上。多学科脑卒中绿色通道的建立,不仅是对脑卒中治疗模式的改革,同时也是对疾病综合性诊疗模式的探索,而最终受益的都将是广大百姓。河南省直三院在争分夺秒救治脑卒中这条漫长的路上,不忘初心、兢兢业业,不断追求卓越,以点滴仁爱成就着大医精诚。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8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