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脑中风”
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
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之一
脑卒中导致的肢体瘫痪
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近日,患有“脑卒中”的黄姨
通过医生的“结合”诊治
实现了神奇的康复转变
这到底是咋个回事呢?
“从卧到走”仅用了8周
日前,患有“脑卒中”的黄姨在医院(医院)通过现代康复和传统康复相结合的诊治,实现了神奇的康复转变。
案例回顾
五个月前,黄姨突然出现两侧肢体乏力、不能言语,送院后被诊断为“脑卒中”,经过手术治疗后黄阿姨需要长期卧床,而且对外界刺激反应淡漠,不能言语,只能眨眼示意,黄姨家人感到心情极其沉重和焦虑。
在得知陈卓铭教授专家团队通过政校合作进驻医院(医院)后,黄姨家人将她送到了陈卓铭教授团队面前,寻求术后的康复帮助。
面对远道而来的患者,陈卓铭教授与医院(医院)中医康复疼痛科主任王文献、主管医生肖端博士迅速组织全科医生、治疗师、护士等对黄姨进行慰问,并调取其资料,开展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周密的康复计划。
针对黄姨存在的严重意识障碍,团队运用神经调控促醒、针灸、高压氧治疗、音乐治疗、亲情呼唤、感统刺激等多种方法促进其意识的恢复。可喜的是,4周后,黄姨的认知开始逐渐恢复,在家人来探望她并呼唤其名字时,她能够主动转过头来,以双目注视他人,有微笑或不悦的表情出现;当把物品放在她面前时,她能够用眼神追踪并主动伸手去抓握;原本痉挛的肢体经过治疗之后,肌张力也慢慢降低了。经过康复团队持续8周的精心治疗和细心呵护,黄姨更是实现了从卧床到能够坐稳,并借助仪器站立、慢步移动的大转变。
康复团队通过评估,判断黄姨还有更大的康复可能性。目前,该团队开始给黄姨安排有针对性的认知训练、运动训练、呼吸训练、构音训练、减重下功能电刺激行走训练等综合康复治疗,以改善她的步行能力及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我还年轻
脑卒中和我有什么关系?
但事实却是——
这种老年人的常见病
如今却越来越年轻化
年轻也有可能“中风”!
如何科学辨别与预防?
以下这些你一定要知道!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也是我国成年人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脑卒中具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和发病特点,纠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治疗、控制危险因素是远离脑卒中的关键。
脑卒中风险初筛表——请自查
(点击查看)
您离卒中有多远呢?
高危人群:分数≥3,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中危人群:分数<3,但患有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瓣膜心脏病)之一者,为脑卒中中危人群
低危人群:分数<3,且无慢性病者为脑卒中低危人群
注:既往有脑卒中史或TIA病史者,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TIA:表现为一过性言语不清,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单眼黑朦,眩晕,行走不稳等或者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怎样防治脑卒中?
●脑卒中低危人群:(分数<3,且无慢性病)
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定期体检,坚持参加科普宣教活动。
●脑卒中中危人群:(分数<3,但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房颤或瓣膜心脏病)
进行健康生活方式调整,强化健康教育,可以前往高级卒中中心或者项目单位,由脑心健康管理师,根据个性化特点,制定相应的干预指导,并在满12个月时再次随访。
●脑卒中高危人群:(分数≥3)
需要到国家高级卒中中心,防治中心,进行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实验室及头颈部血管超声及TCD检查,既往有心律不齐者需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建立随访档案,定期开展随访和规范化管理。对需要药物干预者,由相关专业医师根据指南进行综合的治疗。
注:脑卒中中危、高危人群中、有脑颈部血管病变患者、或疑似脑卒中患者,医院或者高级卒中中心诊治。
脑神经康复临床基地
在我国每12秒就有一例新发脑卒中患者,另有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脑外伤等脑病患者都可能遗留运动、语言、认知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其康复之路漫长。
借助政校合作搭建的平台,自年10月起,医院(医院)与医院合力共建“脑神经康复临床基地”,医院康复科陈卓铭专家团队定期前来顺德坐诊,开展学术交流、教学科研及疑难病例会诊等,指导学科建设。自合作以来,两大康复团队联合实施了多例效果喜人的脑神经康复治疗,为顺德地区的脑病患者带来福音。
来源:国家卫健委、中国心脑健康、佛山疾控、珠江商报、医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5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