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取栓治疗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有多项临床研究数据,美国心脏病协会(AHA)/美国卒中协会(ASA)和中国卒中学会已将符合条件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纳入相关指南(I级推荐,A级证据)。那么对于后循环血管闭塞的机械取栓治疗,与前循环是一样的吗?在第十七届中国脑血管病论坛(网络论坛)上,医院陈文伙教授就此问题做了精彩阐述。
要点推荐
后循环取栓与前循环取栓不同。后循环取栓需要循证医学证据,需要探索更准确的影像评估方法,也需要更好的器械用于大动脉粥样硬化(LAA)的处理。
椎-基底动脉是后循环的主要供血血管,参与大部分脑干、枕叶及小部分小脑、丘脑供血。后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又称后循环急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较常见的一类,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相较于前循环(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缺血性卒中,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预后差等特点。
基底动脉闭塞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表现为短暂性轻微症状或严重卒中。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治疗关键在于开通闭塞血管,开通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机械取栓。静脉注射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标准治疗方式之一,但存在风险高、禁忌证多、时间窗窄等不足,对大血管闭塞的再通效果也有限。机械取栓具有再通效率高、适应证广等优点,随着取栓器械及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已逐渐成为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
陈文伙教授指出,后循环取栓与前循环取栓并不相同,主要表现在:
取栓的循证医学证据不同;
前后循环血管解剖不同;
后循环影像评估与前循环不同;
发病病因学不同;
临床预后不同。
01
循证医学证据不同
年5项大型临床试验研究均证实了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颅内大血管闭塞所致前循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其良好结果主要归因于患者合理选择、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桥接治疗及取栓器械不断改进。但对于后循环血管闭塞如急性基底动脉闭塞(ABAO),仍缺乏充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指导治疗策略。
BASICS研究结果表明,与静脉溶栓相比,动脉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对ABAO患者功能结局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2
血管解剖不同
后循环的血管解剖学特点为:双侧椎动脉供血,基底动脉穿支多,功能重要。
后循环血管解剖
后循环取栓中存在的问题与前循环取栓有所不同:
血流阻断效率差;
异位栓塞率高;
中间导管非常重要。
基底动脉穿支易出血
未用中间导管易导致异位栓塞
03
影像评估不同
后循环影像评估相对欠缺,表现在:
(1)CT平扫对后循环有局限性,通常需要MR进行评估;
(2)受到血流速度及后颅凹骨性结构等的影响,灌注评估不够准确;
(3)后循环分水岭区与前循环不同,值得我们重视以及重新认识。
04
发病病因学不同
后循环大血管闭塞以LAA为主要病因,需要更复杂的取栓技术以及在术中应用抗栓药物。
远端取栓支架保护下的近端球囊扩张术步骤详解
05
临床预后不同
后循环取栓临床预后比前循环差,无效再通较前者多,mRS评分0~2分者约占30%。
后循环取栓临床预后较差
—END—
看完记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