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中科白癜风预约就诊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在如今这个时代,身为父母的我们,是否认真思考过我们能留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英国有部非常了不起的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又称《7Up》。该纪录片一共8季,每7年一集,可以说是真人秀的鼻祖,或许我们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想验证英国社会阶层是否是难以逾越的,富人的孩子是否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是否依然是穷人。
他随机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每隔7年,迈克尔·艾普泰德就再次找到当年那14个孩子,记录下此时的他们。
成长系列的7岁篇,14岁篇,21岁篇,28岁篇......一直到年完成拍摄的56岁篇。毫无疑问,本片拍摄的初衷是为了验证“你的出身阶级,是否会决定你的未来”。当时剧组的观点是:会。
《7Up》是该纪录片的第一集,讲述了底、中、高三个阶级的孩子7岁时的事情,一开始他们仿佛就表现出了来自不同阶级的特质:
底层:打架是他们最大的乐趣,对于未来很迷茫,梦想就是少挨打,吃饱肚子。
中层:男孩的兴趣爱好是关于自然或音乐,盼望成为科学家或老师;女生则热衷幻想结婚生子。
高层:听甲壳虫乐队,看《金融时报》,业余时间热衷各种丰富的运动与社交活动,未来的规划十分详尽,甚至于已经选好了要读的中学和大学。
而在《21Up》至《56Up》中,似乎一切都没有太大改变,贫富差距依旧如此:
高层:虽然没有“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这么浮夸,但也八九不离十——进入BBC,成为大律师,住着大房子。
中层:男生成为公务员或教师,女生的幸福度则基本取决于婚姻美满程度。
底层:只有一个男孩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好大学逆袭成为社会精英,其他人的经历大同小异: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生活充满了动荡与不安,时常因为经济原因陷入困境。
▼
确实,如果用金钱作为衡量幸福与成功的标准,“阶级”确实是某种鸿沟。但《56Up》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孩子成功,赚大钱当然好,但幸福与成功并不只有这一种表现形式。
?
贫民窟出身的保罗,小时候就一脸忧郁,长大后也没有一技之长,晚年时只能在妻子做帮工的养老院当修理工。但28岁时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带着妻儿开着房车走遍整个澳洲,晚年时夫妻恩爱,孩子可人,脸上充满了幸福与平静。
?
从小被父亲遗弃,5岁就在全日制寄宿学校读书的布鲁斯,7岁面对主持人的采访时就说想去做传教士,去非洲拯救穷苦人民。而后的人生他放弃公立学校的任教机会,去往孟加拉国支教,虽然生活简朴,但也能从他的语言与神情中看到快乐与满足。
?
从小在伦敦东区长大的苏,28岁离异后独自带着两个孩子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42岁时孩子离家住校,她重返职场,在伦敦一个大学做教务秘书,49岁时成了课程行政主管。对于工作,她说自己从未有早上起来不想去上班的时候。生活中,她参加了戏剧社团,完成儿时的梦想,并再次遇到真爱,过的幸福而充实。
这几个主人公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最终也未大富大贵,但他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价值观的幸福。
所以,重点来了,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的过一生?
1心理健全,是应对苦难最好的解药
不可否认,我们的孩子在未来都会遭遇事业的瓶颈、感情的挫折等等困境,在遭遇困境时如何靠自己站起来,这将是我们身为父母在今后需要教给孩子的宝贵一课。
片中的三个孩子从正反两面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
上文提到的苏与两个儿时好友一起参加了节目录制,成人后,她们均遭受离婚、单亲、贫困。但不同的是苏总保持着乐观的笑容,享受与孩子的相处,而她俩朋友常常是一脸严肃,满腹牢骚。最后苏越活越美丽,事业爱情双丰收,而她那俩朋友仍继续着充满抱怨的人生。
?
另外一个例子是出身底层的托尼,《7UP》中说想当骑师,13岁辍学就成了骑师,当被问到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他说那就去做出租车司机。《21UP》里他就真的在努力成为出租车司机,当时的英国成为出租车司机必须经过严格复杂的考试,而托尼对此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自信。
他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处熟悉线路,他说“我一定会成为出租车司机,我会向每一个人认为我不会成功的人证明他们是错的,我会拿到证件摔到他们脸上,告诉他们错的多离谱”。
?
而说到反面例子,就不得不提出身教师家庭,中产阶级的尼尔。
小时候活泼可爱,是《7UP》那集中的小正太。21岁时因考试发挥失常,进了比较普通的大学,读了不到一年就退学了。
在采访中他回顾过往,他说身为教师的父母早早就给他做好了职业规划——成为大学讲师或银行经理。除了学习,父母从未教授他任何社会、人际知识。这种强势与古板,造就了他自卑、压抑、焦虑的性格,而父母过高的期望也让他变得眼高手低,在学业失败后他和父母都无法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长期被父母过度保护的他,在进入残酷和复杂的社会后,完全没有应对能力,而父母的失望与愤怒,更让他感到无比的孤独与自责,变得愤世嫉俗。他甚至觉得自己不配生孩子,因为孩子会遗传他失败。
最终他患上精神疾病,失业后不愿让父母知道,28岁时成为了一名依靠低保为生的流浪汉,终生未婚。
启示录:除了物质,我们能留给孩子未来最好的护身符就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对生活充满热爱,敢于尝试的孩子总是能遭遇更多“好运”。
而那些从小被父母打压得畏缩、自卑,或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就把他打垮了。
“性格决定命运”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鸡汤。
2勤奋努力依旧是逆袭人生最好的底牌
出身农村的尼克的成才之路,完美诠释了这句话。
小尼克的学术之路源自于一本关于行星的插图书,书中丰富的色彩与有趣的故事唤起了他对科学的兴趣,他开始痴迷的阅读各种关于科技的书籍。
小学时,有一次老师与同学们正热烈地讨论着飞机知识,老师看到他,便很热情的说:“你平时那么爱看书,一定很了解飞机的东西”,小尼克此时就在心里问自己:我真的很懂飞机吗?
老师一句不经意的话语,却让尼克感受到了信任与鼓励,从此更用心地去钻研科学知识,他说是他的这位老师促使他入了科学的大门。
因为乡间人烟稀少,尼克从小缺乏社会互动,在14岁的采访中显得是十分害羞。
但到了21岁时就变成一位谈吐大方的有为青年,他说这么多年他一直在努力克服害羞,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终,尼克凭着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身份,成为美国著名大学教授,是穷孩子里唯一逆袭成“社会精英”的漏网之鱼。
启示录:学习依然是跨域阶级局限的必经之路,但若想把“勤奋”化为成就,也离不开兴趣的指引,与来自于自己或成人的鼓励的信心。
3富二代赢的不止是钱,是耳濡目染下的视野与格局
片中高富帅三兄弟7岁就开始阅读《观察者》、《金融时报》,听甲壳虫乐队,14岁时就可以逻辑清晰的讨论“应该设置法庭判定工人工资提升要求,禁止工人罢工”这样的社会议题。
孩子的这些思维与习惯都是从哪来?
在还没手机的旧时代,爸妈回家就是品茶看书,家中一派“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化气息,在这种氛围长大,孩子自然会认为:关心社会、看书品乐、礼貌上进是和吃饭、呼吸一样平常的事情。
而那些中底层家庭的父母,许多都还挣扎在温饱线上,当然没有空闲时间买书看书,心情不好了就顺带打骂一下孩子出气,张口闭口“别人家孩子”。
人们总以为他们这个阶层的人生下来就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学校就去哪所学校,一切都是顺理成章。但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刻苦学习的日子,这是社会对他们的误解。
穷没关系,但把这穷的气质传递给孩子,可真的要小心了。
启示录:阶级是真实存在的,阶级背后的资源不平等也毋庸置疑。在这个信息时代,即使不是富人,你依旧可以在孩子面前少一些抱怨和计较,引导孩子阅读丰富的书籍,结交不同阶层、家庭的朋友,来丰富孩子的视野与格局。
真实的人生远比电视剧来的更为精彩,14个孩子的真实人生给了我们很多对孩子、对人生的感悟。《人生七年》告诉我们: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下一个七年,你会是怎样,你的孩子会是怎样,就在此刻你的一思一行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家族模式是如何影响着人的一生。只是这个影响,并非永世的烙印,总有些人,凭着自由意志从中跳脱出来。而当你跳脱出来的时刻,你的孩子,子孙,再也不必受困于这些不再受用的模式了。
那么,如何更好地活出丰盛的人生,进而传递给孩子呢?
文章转载自:身心灵顾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