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抑郁症;自杀;心理;护理
抑郁症病人属于情感障碍,大多表现为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愁眉不展,悲观绝望,甚至出现自杀想法和自杀行为。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对抑郁症患者的护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护理重点已不再是简单的生活照顾,而是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如何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症状、避免自伤、自杀等意外事件的发生。笔者现就抑郁症护理的进展综述如下。
1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1.1 生物胺 不少研究报道情感障碍患者存在生物胺水平或生物胺神经通路功能乃至结构的异常。而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被认为与情感障碍的关系最密切。
1.2 神经内分泌 下丘脑是神经内分泌功能调节中枢,而下丘脑本身也受到来自不同神经递质系统的调节。如单胺类神经递质,从理论上讲,某种特定的神经内分泌功能改变有可能是情感障碍的病因,但这种改变更可能是更深层的脑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
1.3 神经免疫学 最近数十年研究发现,人体免疫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向调节用,而在其中起桥梁作用的是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与内分泌功能之间存在密切的相互调解,因此影响内分泌功能的精神障碍或生活事件均可能对免疫功能造成影响。这在治疗躯体疾病尤其是感染、肿瘤伴发的情感障碍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到。
1.4 睡眠与脑电生理异常 入睡困难、早醒、时睡时醒或睡眠过度是抑郁症的常见症状。因此,情感障碍与睡眠脑电变化的关系很早就受到研究者的重视。
1.5 脑影像学研究 重性抑郁症患者的脑室扩大不如双向Ⅰ型患者的显著,但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的脑室扩大较明显。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重性抑郁症患者尾状核体积缩小,额叶萎缩。
1.6 遗传学研究 迄今为止的遗传学研究肯定地发现在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发病中与遗传有关,但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1.7 心理社会因素 临床发现在情感障碍发作前常常会存在应激生活事件。在首次发作前出现应激性事件的概率更高。对于应激事件在抑郁症发生的地位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是病因性的,直接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另一些人认为是促发了一种潜在的状态,是指提前发作而已。采用易感素质——环境因素过度状态理论可能更容易理解生活事件的作用。
心理学理论包括内在的心理素质和来自外界的精神刺激。心理素质主要表现为人格特征,以及对有害因素的承受能力和对困难处境的应对能力。心理素质缺陷为精神刺激致病提供了条件。精神刺激的发病机制主要表现为心理和生理应激反应,具有易病素质受到强烈的精神刺激之后出现精神紧张和与精神刺激相应的情感反应,继而产生心理适应过程,表现为意识领域的心理应对机制和无意识领域的心理防御机制,以消除精神刺激的有害影响,恢复心理平衡。
2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2.1 核心症状 主要包括心境或情绪低落,兴趣缺乏以及乐趣丧失。这是抑郁的关键症状,诊断抑郁状态时至少应包括此3种症状中的一个。
2.1.1 情绪低落 患者体验到情绪低、悲伤。情绪的基调是低沉、灰暗的,患者常常诉说自己的心情不好,高兴不起来。抑郁症患者常常可以将自己在抑郁状态下所体验的悲观、悲伤情绪与丧亲所致的悲哀区别开来,这就是抑郁症状中常提到的“抑郁的特殊性质”,它是区别“内源性”和“反应性”抑郁的症状之一。在抑郁发作的基础上患者会感到绝望、无助与无用。绝望症状与自杀想法密切相关。
2.1.2 兴趣缺乏 是指患者对各种以前喜爱的活动缺乏兴趣,如文娱活动、体育活动、业余爱好等。典型者对任何事情无论好与坏都缺乏兴趣,离群索居,不愿见人。
2.1.3 乐趣丧失 是指患者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或曰快感缺失。
以上3个主要症状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互为因果,但也有不少患者只以其中某一二种突出。
2.2 心理症状群 抑郁发作包含许多心理学症状,可分为心理学伴随症状(焦虑,自责自罪、精神病性症状、认知症状以及自杀想法和行为、自知力等。)和精神运动性症状(精神运动性兴奋与精神运动性激越等)。
2.3 躯体症状群
2.3.1 睡眠紊乱 是抑郁症最常伴随的症状之一,也是不少患者的主诉。
2.3.2 食欲紊乱 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
2.3.3 精力丧失 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不愿见人,有时与精神运动性迟滞相伴。
2.3.4 性功能减退 可以是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
2.3.5 晨重夜轻 即情绪在晨间加重。
2.3.6 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如疼痛、周身不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3抑郁症发病的整体状况
随着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进展,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加大,社会人口老龄化,空巢家庭的增加以及躯体疾病所致各种应激性反应等,使得抑郁症患病率逐年上升。抑郁症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的第2大疾病,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已超过万人。自杀率约为/10万,高出一般人口50倍。首次发作后的5年间自杀率最高,绝大多数抑郁症患者没有得到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因此,加强抑郁症病人的护理有助于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4护理及干预措施
4.1 心理护理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预防患者伤害自己的行为,最重要的是积极治疗,尽可能地动员患者住院治疗。目前对抑郁症患者多倾向于住院治疗,通过住院在医护人员的看护下减少患者自伤的机会。首先要评估患者当时的自杀风险,患者是否能意识到有病,并能按照医嘱服药;患者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存在较强烈的社会应激;患者的功能损害程度,来决定适合患者治疗的场所。其次是给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使用药物合并心理治疗。
①抑郁症主要原因是心理、社会因素。目前的观点认为心理护理很关键,要使患者保持平和心态,首先,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在你面前不掩饰病状,便于护士掌握了解患者的内心动态。其次,及时适度的宣泄是缓解患者心情的方法之一,护士要鼓励那些性格孤僻、内向的患者抒发自己的想法,在患者宣泄过程中护士要耐心倾听并给予适度的安慰。再其次,密切观察自杀的先兆症状,对患者有目的性地进行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打消其悲观念头避免意外的发生。
目前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疏导比较多用的方法为一对一的单独交流,避开人群,如一群实习生、周围的其他病人及3人以上的医护人员等,这样更有利于患者讲出自己认为难以启齿内容,便于与患者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②安置患者在重点监护病房,24h在护士监护之下。发病初期和复发活动期是患者情绪不稳定时期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的时期,为确保病人安全,万无一失,一定要使病人不离开护士的视线。要提供更人性化的居住环境和管理模式。病室清洁、明亮宽敞、居住舒适,使患者有到家的感觉,能够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
③要加强对病房设施的安全检查,这也是在多年的工作中通过发生的问题不断总结出的经验。要求护士每天清查患者的个人物品有无危险品存留。服药时要做到看病人将药咽下,避免藏药后积攒起来一次性吞服。护士要做到心中有数,详细了解病人的病情,重点巡视,特别是要加大夜间巡视力度。部分抑郁症病人行为障碍并不明显,意识、智力完好,自杀计划周密,部分隐匿自杀危险性极高。因此,护士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落实安全责任制度,防止病人自杀。
④心理护理越来越注重人性化,接触病人时要给病人带有积极意义的语言刺激,鼓励病人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对少语和反应慢的病人及老年人护士要耐心,并通过配合肢体语言方式表达对病人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引导病人注意外界,利用治疗性的沟通技巧,帮助病人表达自己的看法。
护士要体会病人的心境。对病人关心与同情,往往会使病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通过经常与病人交流,让病人倾诉内心痛苦,使之感到医务人员能够为他们分担并解除痛苦。通过工、娱、体疗活动鼓励病人参加适当的劳动,在音乐声中让患者放松心情,通过完成任务来增强自信心。
4.2 制定健康教育计划,适当营养休息 ①食欲不振、便秘是抑郁症患者经常出现的消化道症状。由于患者活动量减少,胃肠蠕动减弱加之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容易引起便秘。传统的护理是出现问题给予对症处理,现在的护理理念是有预见性的护理,在食物选择上首选富含粗纤维食物,多是蔬菜和水果,鼓励病人适当活动,必要时给予缓泻剂或灌肠。
对拒绝进食的病人可采取劝说、喂入、鼻饲等方式。必要时静脉输液以保证维持适当的水分和营养。每天组织病人体疗,做手操,打太极,观看电视,以各种方式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加活动量。
②指导患者保证足够的睡眠,抑郁症患者大多数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睡眠不实等。晚入睡前热水泡脚或洗澡。睡前避免过于兴奋,不思考问题,为病人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保证病人睡眠。
③护理人员根据病人的情绪、行为和认知程度评估个案,制定健康教育内容,解决内在冲突,帮助病人如何面对现实,增强处理焦虑和压力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自我价值感,重建和维持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等各种能力的目标。日间安排好工、娱、体疗活动。行为艺术中心,专门为病人提供娱疗活动,通过音疗、手工艺制作、体育活动等各种活动提高病人的生活兴趣,改善病人情绪。
4.3 并发症的护理 近年来,老年抑郁症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人常常涉及到退休、丧偶、离群独居、重大生活事件等易引发此病。老年人机体功能处于比较低下时期,大多数患者有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等。
女性更年期抑郁、产后抑郁症、脑卒中并发抑郁症的患者也比较多见,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并发症的治疗与护理。抑郁症合并其他疾病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功能恢复,加重病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这就要求护士除熟知专科护理知识外还要精通内、外、妇、儿的常见病的治疗与护理。
综上所述,抑郁症分布人群比较广泛。随着人们整体文化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标准也在提高。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水平要不断更新、提高,在原有的护理基础上不断提升护理水平和护理质量,利用更多的护理手段为病人提供更周到的服务,使患者缩短恢复期,达到最佳的治疗目的。纵观各方面对抑郁症的护理是在不断地探讨、总结、实践过程中。
本文摘自年9月《职业与健康》第26卷第18期
更多精彩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jc/1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