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也分析了人生七年的14个人。下面如有不懂,自行看片或看(一)(二)的分析。
Aptd最早决定拍这个记录片时,初衷是批判英国社会凝固化的阶级:富人的孩子还是富人,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40多年拍下来,这一点大致得到了确证:像Andrw、John这样的富人的孩子基本上一直没有偏离精英“传送带”,从富人区中小学到牛津剑桥,再进入律师媒体之类的精英行业,而像symon这样底层的孩子,从来没有似乎没有去争取突破头上的玻璃天花板,一般按部就班的经历了辍学、早婚、多子、失业等底层命运,当然也有例外,Nick出身贫困,但后来也成了名校教授,可见命运的手掌里也有漏网之鱼
但这个记录片看下来,给人最大的冲击完全不是其政治内涵,而是请允许我使用这个几乎成了陈词滥调的用语——生活的荒诞。片中的每一个人年少的时候,无论贫富,都意气风发充满幻想,都相信未来是圣诞老人藏在圣诞树下的那个礼物,会在打开的一刹那令人尖叫欢呼。
但是,圣诞老人始终没有出现。慢慢地,片中的男人开始挨个秃头,女人开始比赛发胖,关键是,他们的眼睛再也没有憧憬和幻想。梦想的浓雾散尽之后,裸露出来的是苍茫时间里有去无回的人。
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7岁
五十六岁
上层精英:
John、Andrw、Charls、suzy
中产阶级:
Bruc、Nil、Ptr
工薪阶层:
Su、Lynn、Jacki、Tony
底层:
Nick、Paul、symon
上层精英:
John、Andrw、Charls、suzy、Nick
中产阶层:
Bruc、Ptr、Tony、Su
工薪阶层:
Lynn、Paul、Jacki、symon
底层:
Nil
(从7岁到56岁,我做了一个表格)
以上根据片中十四人大概收入规模和拥有资产划分,阶级划分没有固定标准,不需要太过较真,因为不妨碍我们得到结论:越是高的阶层就越稳固。
①上层精英基本实现了阶层的隔代继承,他们的孩子依旧受到良好的教育,走着父辈走的路。
②中产阶层变化较大。Nil因为患上了抑郁症成为流浪汉跌落底层,Tony依靠自己的劳动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Su成为了大学法律系课程行政主管。
③工薪阶层变化最大,他们的后代基本从事和父辈一样的体力劳动。
贵族后代从出生起就注定他将享受到大多数人无法享受的资源和条件,这句话本身并没有错,但在表象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的确,出身的不同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
中下阶层对后代的培养着重点有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固然有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这类不可改变的因素的原因,但我在片中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于知识的观念和想法对他们的影响,上层阶级更注重知识对孩子的塑造,他们对教育的态度是严谨而端正的;中下阶层则更多的认为读书只是青少年的必要经历,如何生活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令人觉得有些难受的是:这种观念和想法的差异也再悄无声息地进行着代继传递。
老李说,你写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吗?
我想起了蒋方舟在《东京一年》说:当所有人都在看月亮的光明,我更愿意钻到月亮背后,去看他凹凸不平的表面,因为我一直认为月亮的光明是幻觉,丑陋的表面才是真实。
后来一想好像也没啥关系。我开心就行。
下面分别从:阶层、性格、婚姻、教育四大主方面来阐述。
从侧面体重、后代、也不乏看出一些端倪。
阶级
上层:那些来自上流精英家庭的孩子,有条不紊的从贵族学校毕业并进入牛津大学,然后成为著名的律师,过着上流社会的优渥的生活。
中层:中产阶层的孩子则更注重多样性的发展,他们有的也进入了一流大学,但毕业后更多的从事公益性或教师的职业,延续着他们父辈简单、安静的平凡生活
底层:那些底层的孩子,五一例外地过早辍学并开始工作赚钱,他们很早结婚,很早生孩子,是所有人中最早当上爷爷奶奶那批人,而且他们的子孙也很多,只是他们的孙子和他们一样,没有接受过过多的教育,并从事着低端的工作,例如修理工、保安、清洁工
富裕的家庭往往会从小就为孩子规划人生,而贫穷的家庭则只求温饱,很少思考孩子应该如何成长,更不会去为孩子规划他长大后该做什么。家庭环境包括:经济实力、父母的性格特点。好的经历实力有助于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成长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孩子们的血液提升。这点是不置可否的,但不是绝对的。
性格
性格也是塑造一个人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吧。
Tony来自底层,知足常乐的性格让他一生大部分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7岁的目标是骑师,如果不行就去当出租车司机,他的人生不仅仅尝试骑师、出租车司机、还当过演员最后在西班牙买了套别墅,他很满意自己的生活状态,他的人生信条就是“喜欢的事情一定要去尝试,不管最后成没成,至少你试过。”
没有比Nil更反面的例子了,从中产沦落到底层,着实然个人有些心疼,那个曾经意气风发剑指江湖的有志少年也变成今日头发稀少的流浪中老年男人。身体里流露着悲观的因子,让他不能接受失败。
性格决定对于你的生活幸福程度的感知能力。在片中最喜欢的一个女性角色是Su,她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节奏结婚、要孩子、职业、找喜欢的伴侣、有自己的事业和圈子。她的精神状态也更年轻、健康、风趣、有活力,从她7岁到56岁过程中她笑容满面,几乎没有一句对于生活的抱怨。相比Jacki和Lynn抱怨救济金紧缩、抱怨政府,他们的身体也越来越差,健康状况堪忧。
教育
片中唯一实现真正的阶层逆袭就是“农二代”Nick,渠道就是教育。
一些工人家庭的收入并不低,他们也可以供自己的小孩上大学,但他们更愿意买一辆高级轿车。其实是他们选择更好的享受,而不是教育。这些人中只有Paul,那个七岁时问什么是univrsity的孩子,对缺乏教育的弊端思考最多。为什么说他思考了?8up中它和妻子卖掉全部家当去澳洲各地旅行,他始终在思考。与之相对,Jacki曾坦言自己很少思考。
认真读书在开始的时候是一件非常苦逼的时期,因为需要当事人不断地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大量基础知识,由于是基础知识,以及当事人的心智还处于发育期,在整个小学和中学阶段是很难感受到职业兴趣这种东西的,这时候来自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其重要。
婚姻
在这片里有一个很大的启示------婚姻可以改变一个人,无论男女。
一个心理学家说过幸福的三要素:有目标、有事做、有人爱。可见幸福和充实密不可分。社会上把女人的幸福等同于婚恋的成功。中产阶级的女孩表现出来都很平淡,无一例外的结婚生子,他们的人生幸福程度几乎与她们的婚姻美满程度完全挂钩。
Suzy1岁父母离异使她变得叛逆,一根根抽烟。家庭、爱情、婚姻对于这个年龄的suzy没有一点点吸引力,8岁嫁给一个律师,安心过上贵妇生活,越老越活出了温润的气质。
对于男性最好的例子的就是Paul,7岁的他眉头紧锁,看起来胆怯自卑。8岁他再次面对镜头,他减掉了头发,蓄起了浓密的胡须。他曾经不善言辞、做事优柔寡断,妻子的爱和包容帮助了他走出了失业和自卑,良好的婚姻在某种程度上拯救了他,在每次和妻子的聊天打趣中,Paul表现的放松又自信。
体重
富家少爷John和Andrw和逆袭农二代Nick、公务员摇滚乐手Ptr夫妇还有贵妇Suzy体型明显较好。
而底层阶级长大变老的男人们,几乎都变成了秃子胖子,女士也走形肥胖的厉害。
可见,精英阶级从身材锻炼、控制饮食方面的修行远远强于底层阶级,这种能保持自己身材的毅力,也是也是他们成功的特质。除了生活习惯,其实在体型的背后更是家庭赋予的某种自强自律精神吧。
后代
在纪录片中精英阶级的孩子基本只生两个,在优生优养之外有更多的时间来享受自己的人生进行自己的理想规划,比如组建乐队等,他们的孩子按部就班的上中学、大学、毕业之后有很不错的体面高薪的工作。
而底层阶级的那些长大后很容易生个三五个孩子,两段婚姻甚至更多,因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就因为冲动无序而导致孩子们更无序地出生。
阶级固化、婚姻给人的影响,性格对人的改变,都是事实,但不是这组纪录片的全部。
让寒门子弟摆脱出身束缚的东西是见识,是妥协困于当下,被限制于柴米油盐中,而更坚定的决心、行动力、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平衡资源分配的不公。
体重和后代都侧面透露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也主要包括:持续学习、总结和反省、情绪控制、积极适应变化、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引用suzy一句话快结尾:不断犯错的我们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在最后,引用史铁生在《好运设计》里给自己设计过的完美人生来结尾。这次是真结束。
生在穷乡僻壤,有孤陋寡闻之虞。生在贵府名门,又有骄狂愚妄之险。生在一个介于此两者之间的位置上,既可知晓人类文明的丰富摧残,又懂得生命路途的坎坷艰难。既了解达官显贵奢华而危惧的生活,又体会平民百姓清贫而深情的岁月。
我想既有博览群书并进入学府深造的机缘,又有浪迹天涯独自在社会上闯荡的经历;既能在关键时刻得良师指点如有神助,又时时事事都要靠自己努力奋斗绝非平步青云;既饱尝过人情友爱的美好,又深知了世态炎凉的正常。
故而能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了这个世界,然后爱它”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jc/16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