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要点◆◆◆血栓前体蛋白(TpP)是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所产生的纤维蛋白单体彼此聚合形成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这些多聚体最后交联成不溶性纤维蛋白。血栓前体蛋白为反映血栓形成前敏感指标,通过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变化,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进展的危险程度和转归。
◆◆◆规范治疗加用纤溶酶对脑梗死患者治疗起效快、疗效显著,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中59%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达到9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注射用纤溶酶通过控制及降低血栓前体蛋白浓度,抑制了病情的发展,加速了疾病的转归。
◆◆◆血栓前体蛋白早期干预意义重大,降低血栓前体蛋白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价值极高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推广性。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1.1入选标准: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在6~72h以内;年龄28~85岁,性别不限;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在3分以上者。
1.1.2排除标准:行溶栓治疗者;收缩压mmHg或舒张压mmHg者;血小板8×10^9/L者;对注射用纤溶酶有过敏反应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本次发病后采用巴曲酶、降纤酶等降纤药物治疗者;昏迷患者;心脏功能严重异常者;研究者认为有不宜入选的其他原因。
1.2入组及治疗方案
1.2.1入组:收集年1月至年11月在我院神内科及康复医学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原则分别纳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3±8)岁;对照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4±8)岁。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2治疗方案:治疗组:按中国脑卒中治疗指南规范治疗,同时加用注射用纤溶酶U/d,溶于ml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10d。病情稳定后介入规范的康复评定及治疗。
对照组:按中国脑卒中治疗指南规范治疗。病情稳定后介入康复治疗。2组均可根据患者病情给予降压、脱水、利尿、脑保护、改善微循环抗自由基,促进脑代谢等治疗,但均不用尿激酶、rt-pA、巴曲酶、降纤类药物。
1.3观察指标
1.3.1疗效指标: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7、10、15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变化情况;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变化情况;2组入院时、中期(14d)、后期(28d)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变化情况。
1.3.2实验室指标:①TpP水平的检测: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8h、第5、10d后检测TpP水平,观察其动态变化。TpP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利用酶标仪,按人TpP酶联免疫分析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步骤进行检验。②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0d后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观察药物是否影响上述指标。2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5、10d后检测纤维蛋白原水平,观察其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软件,计量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试验共有60例患者入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全部完成治疗过程,因1例死亡未完成随访。对照组1例患者治疗期间家中出现意外转院未完成治疗过程,1例患者因心肌梗死未完成随访。其余57例患者均按研究方案完成治疗和至少28d的康复治疗及3个月的随访。
2.2NIHSS的变化:经治疗2组NIHSS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治疗5d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无增加;对照组治疗5d后与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评分较前增加;2组用药后10、15d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评分均有下降。2组间比较,治疗5d后2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15d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NIHSS评分下降较为显著。见表1。
2.3ADL: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中59%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Barthel评分达到90分以上,对照组中32.1%的患者达到90分以上。治疗组中10.3%的患者和对照组中36%的患者ADL仍低于60分,处于依赖生存状态。治疗组对ADL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有良好的恢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2.5TpP浓度的变化:正常组体检者的TpP浓度为(2.6±1.3)mg/L,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TpP水平较正常组均显著增高(P0.01)。治疗48h后2组TpP水平均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5、10d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见表4。
2.6药物安全性与出血事件:2组均未见颅内出血病例。其他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胃肠道反应1例。治疗10d后复检测血、尿常规,肝、肾功能,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d后2组纤维蛋白原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d后2组纤维蛋白原浓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显著下降(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5。
3讨论
本试验结果显示规范治疗加用纤溶酶对脑梗死患者治疗起效快、疗效显著,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充分证明该方法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效果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明显,随访3个月时治疗组中59%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评分达到90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处于依赖生存状态的患者,治疗组为10%,对照组为3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急性ACI患者针对血栓前体蛋白应用纤溶酶可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随访中治疗组日常生活能力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继续提高。
本试验中急性脑梗死患者TpP水平较健康人数值显著增高,与既往的研究一致。治疗后2组TpP水平降低以治疗组更明显。本试验表现了急性脑梗死与TpP的关系,与以往学者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预后与发病早期TpP浓度有关且相一致。纤溶酶通过降低TpP浓度可以改善患者预后,纤维蛋白原水平在治疗5、10d时出现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试验中纤溶酶显示了良好的安全性,未见颅内出血病例,未见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发生严重损害,未见凝血时间过度延长。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浓度在治疗10d时下降,但没有病例下降到1.0g/L以下,说明纤溶酶不会引起纤维蛋白原过度降低。
血栓前体蛋白是高分子质量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为不溶性纤维蛋白前体,在聚合反应进行时,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可转化为不溶性的相互交联的纤维蛋白,成为血栓成分的一部分。血栓前体蛋白含量增加,提示血栓形成机制开始启动,纤维蛋白单体开始聚合,存在急性血栓形成风险。血栓前体蛋白为反映血栓形成前敏感指标,通过血栓前体蛋白水平变化,可反映脑梗死患者进展的危险程度和转归。
综上所述,注射用纤溶酶用于急性脑梗死通过控制及降低血栓前体蛋白浓度,抑制了病情的发展,加速了疾病的转归。血栓前体蛋白可作为脑梗死发生、发展及病情演变的一项观察指标,早期干预意义重大,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价值极高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推广性。
参考文献
[1]JessicaL,DavidA,JmesA,etal.Thrombusprecursorproteinandclinicalout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白癜风治疗哪家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0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