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是什么样的 http://m.39.net/pf/a_6608119.html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运动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超过60%的患者遗留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痛苦。我们科室目前使用rTMS作为治疗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手段之一,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尤其是手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rTMS)是一种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无创无痛的神经调控技术。它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
rTMS作用机制
rTMS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基本原理:半球间竞争模型
胼胝体是哺乳动物脑内最大的白质结构,不仅可以在大脑两半球间传递信息,也能调节半球间的相互作用。半球间竞争模型理论认为,大脑半球间存在半球间抑制现象,这与胼胝体通路的激活相关。
正常大脑在静息状态下,左右大脑M1区的半球间抑制是均衡的。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健侧半球对患侧半球的抑制增加、患侧M1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减小;而患侧半球对健侧半球的抑制减少、健侧M1区的运动诱发电位(MEP)增加。脑卒中后健侧半球M1区会持续性抑制患侧半球M1区,这会在结构损伤造成的功能障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简单来说,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兴奋患侧M1区,或者抑制健侧M1区,均能达到改善患侧肢体功能的效果。
rTMS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机制及原理,目前临床上较常用的改善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方法有:
01用兴奋性rTMS(高频rTMS或iTBS)提高患侧M1区的兴奋性;
02用抑制性rTMS(低频rTMS或cTBS)降低健侧M1区的兴奋性;
03
兴奋性rTMS与抑制性rTMS交替进行。
不仅如此,由于损伤侧大脑半球的MEP波幅会显著降低甚至消失。因此,通过刺激患侧大脑M1区,可以判断严重早期运动损伤患者的预后。在实际治疗过程中,我们在使用rTMS治疗的过程中会同时进行运动想象疗法疗法,进一步激活脑功能,更好地改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rTMS治疗的参数设置非常重要,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需要进行个体化分析,同时也需要给予与之相匹配的最佳训练模式,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明确的标准说明哪种治疗方案最好,仍然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验证。
学术带头人简介:
武俊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硕导,九三学社山西省卫生委员会副主委。山西省老年医学学会康复分会会长,入选山西省卫计委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是省内康复医学青年领军人物。倡导成立山西省首家康复医学论坛——山西文源康复论坛并且担任组委会主任,为全省康复医学工作者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主要擅长脑卒中、脊髓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及骨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康复治疗和各种物理因子的使用。近5年来在慢性肌肉骨骼疼痛康复领域颇有建树,尤其擅长筋膜手法的临床治疗与教学,在与国外肌肉骨骼康复领域专家的讨论、学习中将国际领先的FMS、SFMA、DNS等先进理念引入山西,并积极推动技术落地,引领山西康复医学专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作者简介:
文英华,硕士研究生,医师。擅长经颅直流电刺激及经颅磁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言语认知功能障碍及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应用。作者:文英华编辑:武文娟
审校:武俊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