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中医又称为“中风”,这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用我们老百姓的话来讲,脑卒中主要由两种情况组成: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出血和脑血管堵塞所致的脑梗死,这两种情况,也分别被称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在笼统的概念里,大家都知道冬季是脑血管病的高发季节,因为冬天遇到寒冷刺激,交感神经兴奋,血压会相对升高;冬天人们饮食也习惯偏高油脂,而高血压、高血脂又是引发脑卒中的直接原因。所以我们常说,在冬天,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要注意保暖,注意控制情绪,注意低盐低脂饮食,要多喝水,就是为了避免脑卒中的发生。其实,在脑卒中当中,虽然出血性卒中死亡率相对较高,但是缺血性卒中要占发病率的60%以上。国内的统计报告表明: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导致血压升高,出血性卒中在冬天发病的危险较高;缺血性卒中同时受低温和高温的双重影响,冬季对于首发病例的影响较大,夏季对于复发病例影响更为明显。所以,在夏季,有脑血管病病史的朋友或者是老人,要同样注意自己的健康生活习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从现代医学角度,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由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因素引起:1动脉粥样硬化一般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人多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高危因素。这些因素可造成脑动脉的狭窄甚至闭塞。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大血管的分叉处和弯曲处,这些部位的血管内膜上的斑块破裂后,会逐渐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可阻塞远端动脉,导致脑梗死。脑动脉斑块本身也可造成管腔的狭窄或闭塞,引起局部灌注不足,产生局部脑区域供血减少或促进局部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症状。2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常常会发生心脏瓣膜附壁血栓,如果伴有房颤,瓣膜上的血栓脱落后亦可以堵塞脑血管,导致缺血性卒中。3贫血、低血压、心搏骤停等原因造成的弥漫性缺血从中医角度来讲,缺血性卒中属于“中风”的范畴,一般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元气耗伤、情志失调等原因使瘀血阻络、痰湿内蕴、阳化风动、血随气逆而上犯于脑,终致脑脉瘀滞所致。《黄帝内经》云:“阳气者,大怒则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后世医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各自提出自家的看法,有人认为此病为气血亏虚、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致气血运行受阻,气血瘀滞,脉络痹阻;还有人认为肾虚则水不涵木,肝风内动,血瘀髓海,经脉失养;也有认为本病以气逆、痰壅、血瘀为主要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失司、浊邪上犯,上逆之气夹风、痰、瘀诸邪上扰清窍,发为中风。现代医学在治疗缺血性卒中方面,以尽早治疗为原则。早发现可进行溶栓、急性期血管内干预等治疗,如果错过发病早期,需进行维持生命体征和预防治疗并发症,并需启动规范化二级预防措施。中医在中风的辨证论治上,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风痰入络证见肌肤不仁、手足麻木、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强语謇甚至半身不遂,或见手足拘挛、关节酸痛等症状,舌苔薄白,脉浮数。治当祛风化痰通络,代表方剂以“真方白丸子”加减。2痰热腑实痰瘀阻脑型症见半身不遂、口歪语謇,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兼见面红目赤、口干气粗、身热烦躁、便秘、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当通腑泄热、熄风化痰,代表方剂“桃仁承气汤”加减。在脑梗死的预防上,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防治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危险的因素。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证明:高血压可促进心、脑、肾血管的损害及动脉硬化的发展。所以,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最主要的环节。2调整情绪脑梗死的发生常与情志有一定的关联。因此,注意情绪的调整,消除紧张情绪,避免激动、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也是有效预防卒中的重要因素。3合理调整饮食饮食要以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为主。坚持做到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如选择牛奶、瘦肉、鱼类。要节制饮食,不可过饱,同时忌辛辣肥甘厚味之品,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经常饮用茶水,坚决戒除烟酒之类。4适当的体育锻炼坚持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劳累、紧张,做到早睡早起,劳逸结合,对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均有益处。5重视前驱症状若一旦发现不时眩晕、头痛或肢体一侧麻木,医院诊治,避免后患。6消除隐患机体的某些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脉管炎等都易引起脑梗死,因此,发现疾病要及时治疗。
欢迎订阅本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主办
中医药知识健康养生资讯
零售价:RMB10元
邮发代号:82-
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有治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