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脑卒中的发病呈不断增长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日渐重视的常见慢性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1]。
基于国家“健康中国”的整体目标,医院护理工作的“三全”——即全人、全过程、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根据神经内科脑卒中患者的发病特点,建立了“三全”服务模式下的脑卒中患者全程健康管理。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入院管理
1)完善各种评估,及早发现问题
a:
患者入院后,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患者深静脉血栓及吞咽功能的评估。
b:
采用Caprini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量表完成评估,根据危险程度,及早给予预防知识宣教、落实早期功能锻炼,如:踝泵运动、间断气压泵治疗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指导。
c:
采用改良式洼田饮水实验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给予相应的饮食指导和营养支持;指导、协助、督促患者进行翻身叩背、有效咳嗽咳痰,必要时进行吸痰护理,预防卒中相关性肺炎的发生;联合康复医学科建立吞咽功能交流群,对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评估、饮食指导和吞咽功能康复指导。
2)全面收集患者资料,实施一对一的健康管理
脑心健康管理师(国家卫生健康委脑卒中防治委员会命名)负责收集患者既往史、各项检验指标、检查结果等相关数据,并根据“8+2”项目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筛选出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针对患者存在的高危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单。对卒中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指导患者及家属如何识别卒中急救等相关知识。
二、住院期间管理
1)重视良肢位的摆放
脑心健康管理师每天参加脑卒中患者的床头交接班,现场查看患者良肢位摆放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纠正、指导和督促患者,提高良肢位摆放的正确率。
2)鼓励、指导患者尽早进行早期康复运动
脑卒中早期康复运动的目的是预防并发症,最大限度的减轻障碍和改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2]。
3)教会患者及家属能快速识别脑卒中
将卒中急救地图推荐给患者或家属,指导其掌握脑卒中急救知识、如何识别关于脑卒中的相关知识,为急性卒中早期治疗提供最佳时机。
4)建立个体化的健康指导单
根据患者存在的脑卒中高危因素,对脑卒中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健康管理。此项内容贯穿患者住院期间的整个过程,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跟进。根据脑卒中的发病特点,在入院一周左右,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时,及时指导、督促患者配合进行康复运动。
5)组织卒中健康小讲堂
每周固定时间邀请专家进行脑卒中健康小课堂。宣讲脑卒中相关知识,并进行现场答疑解惑,帮助患者了解和掌握脑卒中的相关知识。
6)进行出院指导
出院时,结合医师的出院指导,指导患者规范用药;指导出院后的家庭支持、居家康复、不良行为改变等方面的内容。
7)建立有效联系
经患者同意后,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建立患者健康管理档案;留存患者及家属两个有效电话,根据患者年龄、理解能力等添加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5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