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的时候,偶然间在网络上看到《人生七年》这部记录片,让我对人生有了一些粗浅的见解。时隔四年,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并结婚了后,更是让我重新思考起一个问题:我们的人生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如何才能过好你的一生?
Givemeachilduntilheisseven,andIwillgiveyoutheman.这是英国的一句谚语,用中文来说,就是“七岁看老”。《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的摄制组选取了出生于英国不同社会阶层的14个7岁孩子,从年开始进行跟踪拍摄,每隔七年进行回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验证“出生阶层决定命运“命题的真伪。这部纪录片的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坚持拍摄了56年,最后一次拍摄是年。遗憾的是,这部被誉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纪录片”的导演已经于年1月永远离开了人世,享年79岁。
这部纪录片不但横向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群云泥之别的人生际遇,也纵向记录了不同人物从7岁到63岁的或平稳或波澜起伏的人生。下面来谈谈这部纪录片中给我带来的一些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图片制作者
一、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英国版《人生七年》里的主人公,不论处于哪个阶层,整体而言都过得还不错,即便是最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建筑工人,以及小孩众多的单亲母亲,晚年生活还是比较富足的。这得益于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以及福利制度。而苏联拍得苏联版的人生七年《生于苏,长于俄》中的20个主人公的生活则没有英国版主人公这么好运了。苏联版的主人公出生于年左右,年时开始第一季的拍摄。刚刚拍摄完苏联就解体了,分裂成了多个国家。国家分裂前的动荡局势让小孩们快速早熟,对于战争、死亡、生活的艰辛有着与年龄不匹配的认知,与英国纪录片中七岁孩童天真、活泼的表现全然不同。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紧密相连的。苏联的7岁孩童在经历了国家的分裂、文化的冲击、经济的衰退后,对生活的思考更加深刻。后期人生成长的基调也更为沉重。
我很庆幸自己出生在蒸蒸日上的新中国,我们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经历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我们不必面对战争和冲突,拥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感谢党和国家的庇护。
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诗中写到:“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一方面,好的父母能够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教出成绩优秀的儿女。比如说,纪录片中出生于精英阶层的John、Andrew他们从小就在父母的引导下开始阅读《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报纸,了解最新的时政新闻及社会热点,并对要上什么中学、什么高中、什么大学,从事什么职业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事实上,他们也真正按照既定的规划分别考上了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成为了成功的律师。相反,福利院长大的Paul在七岁时还没有大学的概念,往后的人生也没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就。
另一方面,父母与小孩的亲密关系也会对小孩未来的性格塑造、社交能力等产生影响。教师家庭出生的Neil从小受到父母严格的管教,父母为其制定了严苛的学习计划及对应的惩罚措施。Neil成长的过程中一直紧绷着神经,除了学习没能学会基本的谋生技能。在没能考入自己梦想的牛津大学后,Neil的精神世界开始崩塌,20岁左右便从普通大学辍学,开始了建筑工地打工甚至流浪的生活,直到35岁左右才开始正常人比较稳定的生活。毫无疑问,Neil的父母过于望子成龙给Neil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压力,亲子间也没能建立起亲密信任的关系。只注重成绩而不注重抗压能力、心理健康的培养,这也是许多中国父母的通病,应该加以改之。
三、教育改变命运
《人生七年》中唯一一位实现了阶层跃升的是Nick,他成功通过教育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从农场主儿子到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教授的转变。这也正是今天中国许多寒门学子的上升路径。张桂梅女士近十多年来也一直在做这么一件事情,创办免费女子高中,帮助贫困地区的女孩接受教育,走出大山,走入大学,成长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育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永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四、性格决定命运
纪录片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Tony和Sue。他们的性格非常的积极、乐观、开朗,晚年生活得非常幸福。
Tony的父亲在他年幼时因犯罪入狱,尽管出身贫苦,但他永远乐观坚强,永远对生活有激情。他7岁时想要当骑师,14岁开始当了学徒。21岁意识到自己不适合骑师,放弃了,去学出租车,如愿成为出租车司机。尽管一直只是普通的出租车司机,但是人生却不平庸,去学表演课,也曾入镜;马场里养着马,弥补小时候想当骑师而不成的遗憾;也打高尔夫球,不拘泥于自己的阶层。通过辛勤劳动,也曾在西班牙度假区购置过度假别墅,过上了比较富足的生活。Tony的人生起点很低,但是他很乐观、积极,正是这份积极、乐观,让导演“Tony会像他父亲一样入狱”的预言打破了。也正是由于他知足常乐的性格,所以不论是出租车生意因打车软件兴起而受影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投资的酒店生意下滑,他都能够及时调整心态,笑对生活。
而Sue呢,她结婚生小孩后不久就离婚了,一个人边兼职边独自抚养小孩,好在她一直心态乐观,没有因为婚姻的不幸而自暴自弃或在孩子身上发泄。在小孩上学后,她坚强乐观,重新步入职场,在伦敦大学里找到了合适的工作,事业上做得很不错,和小孩相处也非常愉快。Tony和Sue都没有好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优秀的学业成绩,但是凭着积极乐观的性格,他们都过得非常的幸福。
相较而言,有许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人士,比如说出生上层阶级的John、Andrew以及出生农民阶级的Nick。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工作体面,生活富足。但是,他们的幸福感却不及Tony和Sue。根源就在于他们的性格。John在晚年时,仍在比较自己与两个一同长大的小伙伴取得的成就,认为自己不如两个已经成为部长的小伙伴,话语之间,失落之意尽显。Nick在晚年时,事业上也遇到了一些瓶颈,整个人精神状态不佳甚至患上了癌症。我认为这是过于积极进取的负面效应,不够乐观、不懂知足。
五、好的婚姻,幸福一生
Suzy在21岁时因为父母离婚的关系,造成了严重的心灵创伤,一脸叛逆地抽着烟面对着镜头说话。而28岁结婚后的她一扫之前的颓势,变得阳光开朗。好的伴侣,治愈了她的心灵。她的一生,没有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一直在家做家庭主妇照顾小孩。虽然在事业上有所缺憾,但婚姻家庭生活过得还算安稳幸福。同样,性格内向、自卑的Paul在找了一个积极阳光、健谈的妻子后,也变得更加开朗起来,虽然他们家的经济条件不是特别好,但是好的婚姻关系让他们过得很幸福。我们常说,婚姻是人生的第二次投胎,选对人,找到正确的相处之道至关重要。
最后,强烈推荐大家观看《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你一定能从这部纪录片主人公身上找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影子,并受到启迪,找到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60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