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meachilduntilheisseven,Iwillgiveyoutheman.
从七岁孩童可见一生。
除了吃喝拉撒,花了四天的时间,终于在昨天凌晨之前把《人生七年》(英文名7Up)刷完了。德国、美国、日本和英国都拍摄了类似的节目,其中贯穿时间最长的是由迈克尔·艾普特(MichaelApted)和保罗·阿尔蒙德(PaulAlmond)拍摄的英国版《人生七年》。该纪录片从年开始拍摄,选取来自英国伦敦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用镜头记录他们的生活。从七岁开始,此后,每隔七年,再访这些孩子,从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一直到63岁,看尽岁月流逝,看穿沧海桑田。
这一系列纪录片本意是为了探讨出身不同,会不会影响人们的一生。选中的孩子
代表了当时英国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阶层,有精英阶层、中产阶层、农民、福利院的孩子等。同时,也是为了看年时英格兰的缩影。看完这一系列的纪录片,我觉得它的意义远超当时的本意。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关于家庭、儿女、事业、健康、财富、幸福等的窥探。作为一个没有经历婚姻、生儿育女的看客,我没有资格从短短四天的观影中发表什么人生大道理,只从我喜欢的有触动的人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物一:托尼
七岁的托尼说:
有只小鸟说,你个子很小。我说,你很丑,至少我还会长大。Abirdsaidtometheotherday,shesaidarentyousmall.Isaid,youareugly,atleast,Icangrowup.
托尼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之一。他出生于贫民窟,个头不高,笑起来憨憨的,是14个孩子中最调皮好动的那个。小时候穿的是哥哥的哥哥的衣服,他自己打趣说,他看食物的时间比吃食物的时间长。他的梦想是当骑师,骑师做不成的话,就去当出租车司机。现实生活中,他15岁离开学校,在赌狗场帮别人下注,小小的他穿着橙红色的夹克在人群里窜来窜去。之后,在马场当学徒,学骑马,并参加骑马比赛,虽然没有取得好名次,但他非常知足,能与名人一起比赛是他值得骄傲的一件事。尝试了做骑师之后,他觉得自己不是那块料,就开始学开出租。在那个年代,开出租不像现在,有了手机就行,他们需要骑着摩托车熟悉伦敦各条路线。再后来,托尼结婚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时不时去西班牙度假。工作之余,他也尝试做演员、搞投资,还在西班牙买了别墅。虽然后来因为金融危机,卖掉了别墅,继续开出租,也因为uber的出现,他的出租车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一。他也抱怨过,也为女儿不幸的婚姻忍不住抹眼泪,但他总是乐呵呵的。
托尼乐观的态度跟他的原生家庭分不开的。通过他的描述以及他对自己的孩子态度上看,我觉得他父母很爱孩子,兄弟姐妹之间相处也非常融洽。
青年的托尼说:
YouunderstandthefourF‘s?
Findem,feedem,andforgetem.TheotherFI‘llletyouuseyourdiscretion.
Imean,thisone,ItriedtodothethreeFs,butIcantforgether.
你知道四个F吗?找到她们,养活她们,忘记她们,另一个,你可以自己猜猜看。我想说,其中三个我都能做到,但我无法忘记她。
人物二:保罗
七岁的保罗说:(看到这里,真被他圈粉了,好可爱。后来,他爱上了妻子做的蔬菜。)
如果你有妻子,她们说,你必须吃她们煮的,我说我不喜欢蔬菜,她说你必须吃掉给你的食物。Ifyouhadawife,youhadtoeatwhattheycookedforyou.Idontlikegreens,wellIdont.Shesaidyouhavetoeatwhatyoureget-give,soIdontlikegreens.
七岁的保罗从小生活在福利院,小时候想当警察,体育老师。后来长大离开福利院后,当了一名建筑工人,再后来,做现在我们说的包工头。同样7岁的精英阶层的孩子接受采访时,说要上剑桥、牛津,在读《金融时报》、《泰晤士报》时,保罗一脸迷茫地问,大学是什么意思。让人既心疼,又感觉资源不公。
看到这里时,我想到自己。小时候,总要写一篇“长大后你想做什么”的作文,自小生在农村的我,每天除了面对父母伙伴,就是老师了,觉得老师好威严,懂好多东西,受人尊重。就很认真地在本子上写了“长大后,我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真是贫穷限制了想象。
福利院长大的保罗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后来,保罗遇到了温暖鼓励他一生的妻子。他们二十多岁时,变卖家产,买了一辆房车,开始了澳洲之旅。后来因为妻子怀孕,两人在澳洲安定下来,有了一儿一女。女儿后来上了大学,有了自己喜欢的职业。
成年的保罗说:
不管做什么行业,都要劝他们多读书。我们希望教育系统发生改变,鼓励孩子继续读书,因为受到的教育是夺不走的。Wehopetheschoolsystemchangestoencouragekidstogoonbecauseonethingyoucanttakeawayfromeducation.
人物三:西蒙
七岁的西蒙说:
我有次梦见全世界压在我身上,一切在上面,我要爬出来,一切都飞上天空,然后都掉在我头上。Ihadonedreamwhenalltheworldontopofmeandeverythingwasup.Iwenttoupandeverythingflewonme,theylandedalongovermyhead.
西蒙是私生子,母亲是白人,父亲是黑人。这样的结合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受欢迎的,后来父母分开,西蒙被送到福利院。西蒙的母亲本身自顾不暇,所以无法跟自己的孩子一起长住。西蒙离开福利院,在一家香肠冷冻厂工作。他曾说,我只想拥有别人拥有的,不必出人头地。他不想当工头或经理,只想辛勤工作,想要轻松舒适地活着。
21岁后,结了婚,有了年纪相差不大的五个孩子,28岁接受采访时,他满脸幸福,他说,除了伊万外,他想象不出跟谁结婚,她带给了我生命。因为我们在一起,有了孩子和一切。
35岁,再次受访时,西蒙跟伊万离婚再娶(可怜了五个孩子)。再婚后的西蒙,比以前自信开朗了很多,工作也有了变化。这应该得益于现任妻子对他的鼓励和感染,他曾说过,自己是一个很懒散的人,需要火花去驱动。从影片当中看到,现任妻子是一个热情开朗的人,跟同在福利院长大的保罗的妻子应该属于同一类型,开朗热情,感染了这两个在福利院长大的闷葫芦。
西蒙和保罗因为在福利院长大,没有亲人在身边,性格都很内向,不自信,对未来不像精英三兄弟那样有规划,有野心,可能一辈子在所谓的低层生活。但是他们遇到了良人,脚踏实地往前走,生活都过得平淡充实幸福。
成年后的西蒙说:
我的弱点是不会把握生活,不会去深刻思考,好像生活只是我的一个爱好。
人物四:彼得
七岁的彼得说:
抓住一个男孩,亲他一下。
Catchaboy,kissaboy.
彼得出身在中产阶级之家,小时候,无忧无虑。在大人的期望里,考个好大学,找份好工作。他后来考入伦敦大学历史系。快毕业时,跟现在大学生一样,面临就业问题,也是一脸惆怅,后来成为了老师。28岁受访,在节目中说了一些对政府不满的话,他说当时的政府最无能,最冷酷。本来是年轻人的牢骚,被小报拿来做文章,他不堪其扰,不再接受访问,也辞去了教师工作。再接受访问时,他成为了一名公务员,也是一位儒雅的音乐人,跟第二任妻子和朋友组建了自己的乐队——TheGoodIntentions,小有名气。他的音乐在网易云可以听到,舒服的调调,值得去听听。
28岁的彼得说:希望我留下了一些印记,不仅仅过完自己的一生,希望给人们留下记忆,不是一个到死都在忙着赚钱的人。我想留下一些事业,但我只是沧海一粟,一百年后,谁会记得你?但我希望做出一些事业,积极正面的事。
56岁的彼得说:
我还不敢说自己留下了印记,因为听上去实在太虚荣。但我创作了一些让自己骄傲的作品,我觉得我创作了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过去两三年里,我偶尔回首,会希望某些事能重新做一次,但生活不是用来悔恨的,生活要去享受。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没有做出太多妥协,生命的轨迹在朝着你期望的方向走。
我喜欢彼得的温柔和儒雅。年轻时,迷茫;中年,有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发展了自己的爱好,并小有成就,乐在其中。
人物五:尼尔
七岁的尼尔说:
我长大的时候想当宇航员,如果当不成宇航员的话,就当巴士司机。我可以带人们到乡村去,有时带他们去海边。客车上要安装大扩音器,告诉大家我们到了哪里,接下来要做什么,介绍路的名字之类的。
WhenIgrowup,Iwanttobeanastrount.IfIcantbeanastronout,IthinkIwillbeacoachdriver.Imgoingtotakepeopletocountry,andsometimestakethemtoseaside.andIwillhaveabigloudspeakerinthemotorcoachandtellthemwhereaboutweareandwhatweregoingtodo,whatnameoftheroad,somethinglikethat.
小时候的尼尔超级可爱,眼睛澄净明亮,笑容天真无邪,说起话来摇头晃脑,跑起来哒哒地,看着他,嘴角就不觉漾起老母亲般的微笑。可是------
尼尔住在利物浦郊区,中产阶级家庭,跟彼得是童年好友。梦想进牛津大学,后来上了阿伯丁大学,一学期后退学;21岁,在工地干活,非法居住;28岁,无家可归;35住在市政房,吃低保;42岁,回到伦敦,成为地方议会自由民主党人;49岁,离开伦敦,依旧是自由民主党人;56岁,为当地社区服务,63岁,安居小镇,结婚又分开,无子无女,孑然一身,但仍为当地热心服务。
尼尔好像前半生都在流浪,在无家可归的处境。小时候那么可爱的他,在21岁那集出来的时候,我被吓了一跳,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曾经无忧无虑的孩子如此落魄呢?看完所有的影片后,我觉得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他的父亲过于严厉,不苟言笑,母亲又不懂得如何开导,可能父母过于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6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