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的用途已经超出传统的治疗范畴。近期在京召开的中国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暨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上,与会专家介绍了一种用于血流重建的新型支架装置“SolitaireFR”。
从外形看上去,它与普通支架并无区别。但是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可以在脑血管内张开,将卒中患者脑部的血栓准确取出。
“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医生将一根导丝穿过血栓,并置入微导管,如果前端血管是通的,说明导丝已经到达血栓远端,这时医生会送入支架,然后回撤导管和导丝,支架会自动释放并与血栓结合在一起,医生再打开近端的球囊以阻断血流,就可以把血栓拉出来了。”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洪波教授介绍说。
首都医院介入神经病学科主任缪中荣教授说,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占80%,是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急性期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救治有一个关键时间窗,在没有支架取栓技术前,患者必须在发病后4.5医院接受静脉输注溶栓药物治疗,治疗后患者血管可能再通,但是再通率有限,预后也难以保证良好。
“实际上,很多患者在这个医院。怎么办?现在新的介入治疗技术可以把血栓通过支架拉取出来,不仅扩大了时间窗,使患者在8小时之内都可以进行血管再通,而且能够降低致残率、死亡率。”
缪中荣教授说,目前支架取栓技术在全球卒中治疗领域被公认为是一项革命性技术,医院开展的会越来越多。
为规范、指导支架取栓技术的培训、推广和质量控制工作,全国40多位脑血管病专家根据相关临床研究证据编写了首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中国指南》。
荷兰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MRCLEAN)、血管内治疗小梗塞核心并近端大动脉闭塞的缺血性卒中试验(ESCAPE)、延长性神经损害的溶栓时间窗-动脉内治疗试验(EXTEND-IA)、SolitairFR作为主要血管内介入手段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SWIFTPRIME)、使用Solitaire装置进行介入治疗与目前疗法比较治疗8小时内前循环卒中试验(REVASCAT)共五项临床研究的结果在《NEJM》上陆续发表。
大量证据说明,在现有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支架取栓技术能够显著降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致残风险。其中,入组例患者的ESCAPE试验显示,经过支架取栓治疗后,53%的患者恢复功能独立(对照组为29%),死亡率减少近50%(支架组、对照组分别为10%和19%)。
入组例患者的SWIFTPRIME试验显示,在接受传统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支架取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卒中后残障率显著降低,90天内可独立生活的患者人数大幅增加。
海外研究综述
来自澳大利亚的学者Campbell教授等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明确通过更多先进影像学技术的筛选、新近开发的仪器设备以及更早期的干预是否能够改善患者预后。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SolitaireFR血管内取栓器治疗发病4.5小时内的患者其神经功能预后更佳。该研究发表于近期的NEJM。
该研究纳入发病4.5小时以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均给予0.9mg/kg体重的阿替普酶治疗。然后将患者随机分配接受SolitaireFR血管内取栓器治疗或继续只接受阿替普酶治疗。
纳入的所有患者均存在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闭塞,采用CT灌注成像证实存在可挽救的脑组织,缺血梗死核心区域体积70ml。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指标为24小时再灌注情况以及早期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定义为治疗3天时NIHSS评分减少≥8分,或者评分为0-1分)。次要终点指标包括90天mRS评分。
该研究因效果显著而提前终止了,结果显示与仅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血管内治疗患者其24小时达到再灌注的患者比例更高(%:37%)。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平均时间为卒中发病后分钟。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血管内治疗组患者3天神经系统功能改善比例更高,90天功能预后改善更好,并且更多的患者可达到功能独立。两组患者之间死亡或症状性脑出血发生比例相当。
该研究结论认为,近端大脑动脉闭塞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SolitaireFR支架型取栓器进行早期血管内治疗,与单用阿替普酶治疗相比,可改善患者脑组织灌注、早期神经功能以及功能预后。
神经时讯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于:天坛国际脑血管病会议;中国医药报;NEJM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做的好白癜风的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6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