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合并症。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较高,吞咽障碍即包括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后,上运动神经元性的假性延髓麻痹;也包含脑干延髓梗死,疑核本身功能减退后,下运动神经元性的缺血性延髓麻痹,现在统称为吞咽障碍。吞咽障碍至今为止仍然是西医学无法积极治疗的疑难病症,消极的支持疗法,不能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吞咽障碍可引起吸入性肺感染、营养不良、脱水、食管破裂、气道阻塞等各种并发症,这些均导致患者死亡率明显增高和生活质量下降,并直接影响患者的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和卒中的康复。
以往曾有人将吞咽障碍归类于“喉痹”,石院士认为不妥,临床不能混为一谈。《素问·脉解》云:“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以衰,故为喑也,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所谓“搏阴则为喑”,即内伤劳损致肾虚,肾虚导致“喑”,可见肾虚是致“喑”的一个主要原因。石院士认为本病病在脑,表现在口舌、咽喉等器官,中风后若脑窍蒙闭,神不导气于口舌咽喉等关窍,导致关窍痹阻而不能发挥正常言语、吞咽功能。因此,该病的病理机制可概括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关窍痹阻”。
因此本病治疗上以滋阴活络、通关利窍为主。治疗本病关键应施以醒脑开窍、疏理经筋、通关利窍之法。既可用于假性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障碍,也可治疗真性球麻痹引起的吞咽障碍。临床应注意与运动神经元病(进行性延髓麻痹)相鉴别。进行性延髓麻痹也可出现吞咽困难、饮水发呛、语音嘶哑,但起病缓慢,进行性发展,逐渐形成舌肌萎缩、肌束颤动、咽反射减弱或消失。虽然醒脑开窍法亦皆有一定疗效,但其预后有别。
针灸治疗
1.治则
调神导气,滋补三阴,通关利窍。
2.处方
(1)假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碍处方:内关(双侧)、人中、风池(双侧)、完骨(双侧)、翳风(双侧)、三阴交(双侧)。金津、玉液、咽后壁。
(2)真性延髓麻痹致吞咽障碍处方:内关(双侧)、人中、风池(双侧)、完骨(双侧)、翳风(双侧)、三阴交(双侧)、天突。
(3)操作:选用0.30mm×75mm毫针,风池穴针向喉结,震颤徐入2.5~3.0寸(45~75mm),施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1分钟,以咽喉麻胀为宜;翳风或完骨穴操作同风池。风池、翳风、完骨、三阴交每日1次。三阴交、人中、内关穴选用0.30mm×40mm毫针,其中三阴交双侧直刺1.0~1.5寸(25~40mm),行提插补法1分钟;内关行提插捻转泻法1分钟;人中穴行雀啄手法,使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天突沿胸骨柄向下皮刺1.5寸有针感后不留针;金津、玉液点刺放血。咽后壁点刺。首次治疗先针刺内关、人中,此二穴以后每2~3天1次。2次/日,4周为1个疗程。
应用要点
1.针刺方法
针刺手法依据历代医家所强调的气至病所、气至而有效、病重宜深刺原则,颈部取穴深度普遍打破一般常规,针刺方向刺向咽喉部,震颤徐入2.5~3.0寸。针刺手法应轻柔,不要强捻猛捣,在有放电感及强烈针感出现时应轻轻退针或变换方向,不宜再作强手法,以防损伤神经和脊髓。
2.治疗时间
有研究表明,脑卒中后恢复速率在病后3个月内,特别是最初4周内最快。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治疗时机是影响治疗脑血管病致假性延髓麻痹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重视早期治疗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有必要,一旦发病应立即应用“通关利窍”针刺法。
3.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
(1)晕针:立即停止针刺操作,患者平卧床上,采用头低足高位,松开患者衣领,开窗通风,并注意保温,给患者饮温开水或糖盐水。一般经上述处理后,大部分患者能在5~10分钟内恢复正常。但也有少部分患者较严重,除以上处理外,加刺足三里、人中穴,若仍无缓解再对症急救处理。
(2)蛛网膜下隙出血:在项部针刺,若手法不当、针刺方向错误、针刺过深,可能会引起蛛网膜下隙出血等。此时,应立即起针,密切观察,一旦出现危险情况,立即对症处理。
4.预后
脑血管患者中,约有42%合并假性延髓麻痹,4%合并真性延髓麻痹。真性延髓麻痹几乎都属危重症,要靠鼻饲维持营养需求,常因继发严重的吸入性肺炎,呼吸衰竭或营养极度耗竭而死亡。针刺对假性延髓麻痹和真性延髓麻痹都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假性延髓麻痹可完全恢复吞咽功能,部分真性延髓麻痹经治疗后也可达到恢复吞咽功能或部分依赖鼻饲。这提高了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以上内容由“杏林墨香”订阅号独家发布。本文参考了《国医大师石学敏》(卞金玲,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更多精彩,敬请期待。
购买途径
全国新华书店
医药专业书店
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等各大网站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7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