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际大奖“迷局”
第57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昨晨揭晓,唯一冲入决赛圈的华语电影《2046》颗粒无收。明显,这并不是一次偶然的落败。随着商业化大潮在中国影坛上的兴起,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中国电影精英开始主动冷淡素以艺术为号令的戛纳,前赴后继地奔向作为商业电影大秀场的奥斯卡。但是,对艺术的放弃其实不意味对市场的占有,与戛纳的渐行渐远也未能让中国电影与奥斯卡走得更近。与曾在戛纳的光辉成绩没有带来中国电影振兴一样,奥斯卡也不是中国电影的救命稻草。中国电影应当走出国际大奖的迷思,脚踏实地,研究我们自己的市场,关注本土观众。 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大奖曾是与中国电影最亲近的国际电影大奖。曾几何时,张扬个性、以艺术为标准的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是有“艺术理想”的一代中国电影人的光荣和梦想所在。他们纷纭携带自己最满意的答卷赴戛纳“赶考”,几近每届都有斩获。包括陈凯歌、张艺谋、王家卫、姜文等多位中国影坛精英都曾一次乃至屡次获奖。他们都因此在国内乃至世界影坛扬名立万。但是新世纪以来,风向逆转,市场化大潮在国内影坛风起云涌,票房和利润开始成为中国电影主流评价标准。因而,常常都能先知先觉的精英们迅速掉头,用“全球化”视角拍摄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商业大片。《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多是在这类背景下生产出来的影片。因而,在一些中国电影精英的眼里,曾夺目的金棕榈奖也暗淡了下来,由于它带来的只是“虚名”,而非大把的真金白银。他们把眼光投向更具“含金量”的奥斯卡“小金人”,乃至某些中国大片都是为“小金人”量身订做,如中国最具实力的导演张艺谋执导的“最具竞争力”的大片《十面埋伏》,就是专门留给奥斯卡的,该片到戛纳不过是参展而已,算是给戛纳一个“面子”。因而可知,中国电影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的表现,与其说失利,不如说是舍弃。剩下一些还对戛纳有兴趣、有空想的中国导演,或实力不够,或在市场和艺术的夹击下有点力不从心,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落败也是正常的。 从戛纳到奥斯卡,显示出中国电影精英“战略目标”的重大调剂:走出艺术的“迷思”,寻求票房收益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以此作为挽救和振兴中国电影的又一前途。这看似明智之举,实为再困迷局。他们仍然没有走出对国际大奖和国际市场不切实际的期望和空想。戛纳不是“救命稻草”,奥斯卡更不是。曾在戛纳的光辉成果没有让中国电影走向振兴之路,奥斯卡未必就有如此大的魔力。就算中国导演专门为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奥斯卡评委拍电影,人家也未必就肯领情,《英雄》之流前后失利就是一个例子。就算张艺谋的电影既遭到了奥斯卡评委们的欣赏,又能讨好老美观众,卖上好价钱,其他绝大部分中国导演就未必有这个功力,更烧不起那天文数字的钱。 何况,在全球影坛,本土票房始终是电影生存和昌盛的命根子所在,没有哪国的电影是靠国际大奖和所谓国际市场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电影大国”印度不是,就连强大到早已风行全球的好莱坞电影,其最大票仓和“生命线”都仍然在北美地区。中国电影能够积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大奖、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开辟,固然是必要的,是值得鼓励和赞美的。但如果完全为了评奖,为所谓国际市场而拍片,就成为一种杀鸡取卵式的投机行动。 中国电影最大的窘境不是缺少国际知名度,不在于没有国际市场空间,而是我们的电影市场萎缩到了临界点,我们的影片在本土市场上的生存空间几近被外来者挤压殆尽。要挽救和振兴中国电影,我们的电影精英应当走出“唯国际大奖和国际市场马首是瞻”的“迷思”,立足于国内电影观众和市场,脚踏实地创作出更多更合适本儿童白癜风的原因国观众的影片,培养和拓展本土电影市场空间,提升本身影响力和号召力。这,不仅是中国电影赢得生存和发展的正途,也应当成为中国电影精英真正的光荣和梦想所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