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我们脑损伤重症组有一位患者某某,年龄40多岁,身高左右,体重左右,病情也是比较重,出血量比较大,记得好像上下肢的恢复一直不理想,软瘫持续了一段时间,家里比较急,后来我给了一些建议,做了GCT整体控制-三级感觉管理手法里的悬崖边的训练加上膝关节固定支具提早让患者站立起来接受形意站桩接地气的治疗,恢复也算顺利,逐步下肢产生了主动运动与抗重力伸展能力,并在绳带手法控制技术的帮助下实现辅助步行了!因为医保的问题,到了一段时间必须转到外院继续治疗!
也是不久前,患者的太太又来到我们科,一看到我们的一些老患者非常吃惊,啊!你们都恢复这么好啦!我的几位患者也是非常开心的介绍最近的进步!同时也听到患者家属在抱怨自己家先生康复没什么进展,现在用拐状步行,步态非常难看,而且看不到继续进步的可能!又那么年轻,一家里都很着急!于是决定,一定还要回到我们科继续治疗!
大概经过10天左右的等待,终于住进来了,我一看患者状态,拿着拐状,非麻痹侧上肢紧紧的抓住拐状,整个肩胛骨都是紧张的翘起,拐杖远远的离开身体,非对称性姿势非常明显,步行时患侧足下垂稍内翻,但是能全足落地,膝过伸支撑,关键是非麻痹侧下肢在支撑相是屈膝支撑,步态非常难看!据了解,在外院也是认真练了,桥式训练、患腿负重控制训练、核心训练、骨盆分离训练、步行训练等!医院医院康复科,很多治疗师也是非常熟悉各种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那么为什么患者还是出现这么严重的非对称性姿势呢?
其实这也与患者的个体特征关系很多,身高比较高,体重比较大,年纪轻,所以常见的特征就是一家人尤其是患者自己对康复的进程比较急,特别期望能快速实现功能进步,于是步行训练与自我辅助步行就不可避免的被患者强化!毕竟治疗师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治疗师又要面对多个患者,不可能把患者的自我功能管理那么到位!不让患者步行又不太可能!所以患者出现这么严重的异常步态也是可以理解!实际上问题就是出在这里了,身高高的患者肯定是特别的不稳定,也特别担心摔倒,体重还比较重,一般治疗师还支撑不了,患者又有强烈的步行欲望,于是患者就会出现用力的先向前迈患腿,强烈的去屈髋,整个过程用力步行,憋气步行;因为足下垂,也不可避免的出现划圈步态,躯干向非麻痹侧倾斜,患侧骨盆下降旋后状态!非麻痹侧下肢因为患者寻找安全稳定而选择屈膝去降低重心,于是这种非对称性姿势就会被固定,患者也就进入一个平台期而很难进步!
患者是我的进修生学员阿亮接诊的,该学员也是我过去绳带疗法班的学员,医院学习GCT整体控制疗法的!技术紧紧围绕引气归田积底气,形意站桩接地气的方式去提高的基本功,改善患者的身体姿势模式!治疗最大的特征就是在不安全不稳定的情况下去训练核心和站立姿势,调节呼吸模式!通过几天的调整整体功能改善了一些,辅助步行训练就被提上日程,这也是最难的,理论谈起来简单,实现理论的具体技术就不那么容易了,给患者选了几根绳带,一根黄带,用来帮助患者稳定姿势的,一根实用型步行带矫正患者内翻的,一根黑带矫正患者下肢外旋的!其实最重要的是步行时整体控制理念的渗透,我最强调的就是先迈非麻痹侧的下肢,要求患者只考虑如何把非麻痹侧下肢抗重伸直,不许屈膝,不许考虑患侧下肢迈步,忘了患侧下肢向前迈步,把注意力转移到非麻痹侧!开始患者不习惯,因为他太在乎自己的患侧腿迈步了!经常还不经意的注意力转移到患侧,因为患侧的行为比较困难啊,患者就会拼命的用力迈患腿,通过一次次的强调非麻痹侧下肢先迈步,注意伸膝,在伸膝状态下我们治疗师用手法控制患者的躯干,希望在更直的位置启动核心,启动臀大肌臀中肌和腹肌,把对侧的骨盆翘起来,并实现部分的骨盆自动上提旋转机制,步子不图快,只需要用心贯彻我的训练思想!拒绝患者主动屈髋,此时阿亮也有疑问:“老师啊,患侧的骨盆虽然启动了,但是不到位啊,总体还是旋后的啊!”我回答:“这个不管,我只要非麻痹侧抗重力伸直所形成的撬动麻痹侧骨盆上提旋前的能力,有多少自动能力就多少,不图完美!不许出现主动用力屈髋!”就这样的辅助手法训练,患者发现自己提骨盆轻松了,轻松就对了啊!我只要提高这种自动的能力!绳带的帮助一部分是矫正患者姿势,还有一部分就是用绳带的弹性悬吊力实现患者的部分自动运动,配合治疗师的手法配合,来实现患者自动的骨盆运动能力提高和动态下双侧下肢抗重力伸直能力的提高!
很自然的,患者每天都在进步着,也很有信心。不过医保的周期又要到了,医院了,期待我的简述对同行能有帮助......
下面是我GCT整体控制-绳带手法培训班力课件描述的动态力学机制:
步行启动后骨盆动态力学机制:足跟负重-同侧下肢抗重力伸展-同侧骨盆后倾-腹部向心收缩-背部离心收缩-对侧骨盆后倾旋前上提。迈步的时候第一步一定要把重心调整在足跟上,而不是用脖子用腰代偿用力使重心落在前足,重心落在前足支撑就产生不了同侧的抗重力伸直,就产生不了骨盆的自动机制,而只会产生的一个让患者拼命屈髋的患侧下肢反应,当重心在足跟上时病人是不稳定的,患者不愿意去做,但是不愿意也要做,怎么去做呢?治疗师的手法可以去补充这种不安全,治疗师手法学会引导患者抗重力伸直从而让患者找到脚跟的感觉,髋膝踝垂直压下去的感觉,此时不稳定的足跟支撑使非意识性本体感觉传输上去叫脊髓小脑束传导,前庭脊髓束才能兴奋,抗重力伸展能力和核心控制才能被进一步激活!患者的功能才能进步!
因为是随手打的,错字错字我也不去检查了,图我也不加了,麻烦,懂我者自然懂,期待对治疗同行有帮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l/1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