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脑卒中被称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俗称“中风”,是一个具有高患病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的“四高”疾病,不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患者得病后的治疗往往是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仍难以令人满意。
为了呼吁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公众对脑卒中的认识,世界脑卒中组织在年呼吁设立“世界脑卒中日”。世界卒中组织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每年设定一个主题,全世界各国都围绕这个主题开展各种相关活动。
中国是脑卒中大国,根据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脑卒中患者万,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等缺血性脑卒中约万。心房颤动(俗称房颤)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根据《欧洲房颤管理指南》报告,约20%-30%房颤患者会发生脑卒中,按此比例推算,中国约有-万缺血性脑卒中由房颤引起。
房颤时,由于心房丧失了节律性机械收缩,引起左房扩大和左室功能障碍,导致舒张期左房血流速度下降,引起血流淤滞;同时心房内凝血和纤溶系统也存在失衡和血小板活性增高,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左心房内有个“蜂窝状”的左心耳机构,房颤时左心房失去有效收缩,左心耳内血流变得异常缓慢,容易淤滞在“蜂窝状”的左心耳内形成血栓。研究表明,导致房颤脑卒中的血栓90%来自左心耳。左心耳内血栓一旦脱落,就可能随着血流进入脑部血管或其它部位,导致脑血管栓塞或其它系统性栓塞。由于房颤引起的血栓体积大,一旦脱落会堵塞较大的脑血管,就会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死亡和残疾(如偏瘫、失语)。由房颤引起的脑卒中,不仅症状更重,而且死亡率高,更容易复发。因此,我们说,房颤引起的脑中风,是“病在脑上,根在心上”!
房颤的治疗是个综合管理过程,包括急性发作管理,生活方式和危险因素管理,血栓及脑卒中事件的预防,心脏节律控制和心率控制5个方面,其中是血栓及脑卒中事件的预防房颤治疗的根本。根据目前国内外指南,无论阵发还是持续性房颤,只要血栓风险高(CHA2DS2-VASc评分≥2分),均应长期口服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来预防房颤血栓以及脑卒中。然而,尽管规范的抗凝治疗可减少血栓和脑卒中事件,但由于抗凝药物出血风险较高,而且传统抗凝剂华法林还需要频繁验血来监测剂量;新型抗凝药价格昂贵,且缺乏良好监测指标。因此能够接受并依从坚持长期抗凝的患者非常少(不足10%),有超过90%的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抗凝治疗,发生脑卒中和其它器官血栓栓塞的风险非常高。
左心耳封堵是微创介入手术,是在静息麻醉下,经患者的股静脉将一根导管穿过房间隔,然后将一个伞型网状封堵器送到左心耳部位,把房颤血栓形成的部位—左心耳口部堵住。这样一次微创手术就从源头上堵住了血栓形成的部位,达到不需长期服用抗凝药就能预防血栓和脑卒中的目的,同时也避免了长期口服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左心耳封堵手术成功率高,一般情况下成功率在96%-98%之间,一般情况下术后2-3天可以出院。因此,目前左心耳封堵已成为具有高卒中和高出血风险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合理替代!
哪些房颤患者适合介入左心耳封堵呢?根据中国专家共识,房颤患者具有下列情况适应左心耳封堵。
(1)慢性持续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2分;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不适合或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者(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
虽然服用华法林,但在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者;
HAS-BLED出血评分≥3分者。
备注:如果病人年龄不太大(小于75岁),同时有转律意愿,在电生理团队评估后适合消融者,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消融。
(2)阵发性房颤,CHA2DS2-VASC评分≥3分,且同时具备以下情况之一:
既往有缺血性卒中(脑梗、TIA)
年龄偏大(如75岁以上)
虽然服用华法林,在INR达标的基础上仍发生卒中或栓塞事件者;
HAS-BLED出血评分≥3分者;
备注:此类患者,如患者有转律意愿,在电生理团队评估后适合消融者,可以考虑左心耳封堵+消融。
值此第12个“世界脑卒中日”之际,笔者希望有脑卒中风险的患者和家属应提高脑卒中的认识。因为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高,此医院心内科房颤综合门诊进行脑卒中风险评估,以便促进和优化房颤脑卒中的预防。
医院心内科“仁心热线”公益平台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一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