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dy/171025/5789682.html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急危重病,也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按照病理变化脑卒中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尽管出血性卒中仅占脑卒中的20%~30%,但死亡率和致残率却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
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指脑出血,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发生的原因主要与脑血管的病变有关,即与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血管的老化、吸烟等密切相关。脑出血的患者往往由于情绪激动、费劲用力时突然发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幸存者中多数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
亚低温由于在许多脑损伤领域显示有确切的脑保护效果,因而给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一个富有潜力的方向。低温作为神经重症领域的重要干预措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根据目前的研究,一般可将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hypoth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hypothermia,28~32℃)、深度低温(profoundhypothermia,17~27℃)和超深低温(ultra-profoundhypothermia,≤16℃)。由于轻度和中度低温效果接近,一般将28~35℃轻中度低温定义为亚低温,但由于32℃以下更易合并低血压和心率失常等并发症,因此国际上多采用32~35℃亚低温来治疗各类疾病。
研究认为,出血性脑卒中不仅由血肿和水肿压迫引起而造成原发性脑组织损害,也可导致血肿周围区域的继发性损伤,通过兴奋性毒性、离子失衡、氧化应激、神经炎症、缺血缺氧和细胞凋亡坏死等途径造成神经细胞变性死亡。亚低温对各种病因的脑组织损伤具有广泛的保护作用,并可抑制颅内压增高。
一、亚低温脑保护机制
1、降低脑耗氧量,减少乳酸堆积。
2、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
3、抑制内源性毒性物质产生。
4、减少神经细胞钙离子内流,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
5、减少细胞结构蛋白质的破坏,保护神经细胞骨架,促进功能修复。
二、亚低温适应症
1、重型和特重型脑外伤(3-8分),广泛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和继发性脑干损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伴躁动不安的患者。
三、亚低温的禁忌症
1、既往有较重心,肺并发症者。
2、老年体弱。
3、严重复合伤。
4、怀疑或未处理的颅内血肿患者。
四、亚低温治疗
临床上亚低温主要分为全身亚低温和局部亚低温,全身亚低温即使用药物或物理降温设备使身体全部处于亚低温状态,而局部亚低温则指仅使脑组织处于亚低温水平,而全身接近常温的温度。两者共同的目的是将脑内温度降至亚低温水平,即32~35℃。
1、全身亚低温
全身亚低温法包括使用解热镇痛药物。酒精擦拭皮肤或降温冰毯,使全体体温降低于设定温度,并维持指定时间。近年在国外多个临床中心使用血管内降温法,即通过静脉灌注冰盐水或者冷盐水中添加冰颗粒,以降低体温,具有降温速率快,稳定可监控,但也具有明显的有创性,并更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等心血管并发症。
2、局部亚低温
局部亚低温法分为颅外局部亚低温法和颅内压低温法。颅外局部亚低温法指使用冰袋,冰帽或亚低温仪使用脑组织保持亚低温状态。颅内压低温法指选择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灌注冷盐水,或向颅内腔隙注射冷盐水,或颅脑手术中植入降温设备。由于以上方法均为侵入式,尤其颅内亚低温常常用于术中,常易合并各种并发症。
有创选择性脑部降温的方法
五、低温治疗时间
1、欧美学者主张短时程,24-48h,认为过长会增加并发症。
2、有人主张时程,1-2周。
3、国内研究者主张2-14d,根据ICP水平调整时间长短。
六、复温
1复温速度过快容易引起ICP反跳,造成ICP急剧升高引起患者死亡。
2复温过程中注意ICP变化,及时处理过度升高的ICP。
3时间大于48h。
七、亚低温常见并发症
虽然亚低温疗法对脑功能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但其也存在一定的并发症。
1、免疫系统抑制,并发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
2、低血压,心律失常。
3、凝血机制障碍。
4、电解质紊乱。
亚低温作为神经重症领域的重要干预措施,病理生理学上通过多个环节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有保护作用,临床研究亦显示亚低温具有减轻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的作用,可见亚低温对出血性脑卒中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由于亚低温简便、易于推广,并且在脑损伤相关领域治疗效果突出,因而有必要在出血性脑卒中领域投入更多的研究以更好地运用这项技术,从而造福患者。
文稿:张凤/秦思兰
插图:秦思兰
编辑:秦思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3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