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医管局日前公布消息称,5月1日起北京市20医院将对急诊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急诊不急”将成历史。但是如何实现急诊分级就诊?又是如何划分急诊等级?不少网友质疑,此种做法是否会引发医患冲突?
医院供图(下同)
记者了解到,根据北京医管局《医院开展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工作的通知》,急诊分级管理分为“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四级。其中,1级患者病情濒危、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刻进入复苏室或抢救室进行抢救,如心跳呼吸骤停、休克、明确的心肌梗死等。
2级患者病情危重或迅速恶化、存在生命危险,10分钟内进入抢救室进行救治,如严重呼吸困难、昏睡、急性脑卒中等。1级和2级患者属于较重级别,医院都是优先救治。
而变化最大的是3级和4级患者。3级患者病情急,存在潜在的生命威胁,先于4级非急症患者优先诊治,如急性哮喘、吸入异物、持续呕吐、胸腹痛、轻中度外伤等。4级患者属于非急症,病情程度一般,如无危险特征的轻微疼痛、不需要缝合的小擦伤、稳定恢复期患者复诊、仅开具医疗证明等,4级患者根据指引顺序就诊。
如何区分3级和4级患者?是由医生说的算吗?
记者在医院发现,一个月前,医院就开始试水急诊分级诊疗。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急诊预检分诊分级软件系统。医院急诊科主任郭伟告诉记者,一个月来,病人急诊有序,并未发生医患冲突。
据悉,这套软件系统可以实现对急诊就诊患者分级处置,同时提醒医护人员对候诊的3级、4级患者进行巡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进行处理。
“我们在急诊分诊台配备了经验丰富的护士。患者来就诊时,护士会将现场采集的血压、心率、血氧等基本生命体征数据上传到分级系统,并录入患者自述的症状,由软件系统给出参考分级。”郭伟介绍,“同时,护士也会根据经验为系统给出的分级进行加权。比如有些患者虽然自己没有明显感觉,但实际病情比较危重,护士会根据实际情况给患者评级提高,以便危重患者优先就诊。”
郭伟说,按照分级就诊的原则,病情危重的1级、2级患者会被第一时间送进抢救室进行抢救,3级、4级患者按照病情危重程度分级就诊。为防止等候就诊的3级、4级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医院在分级软件系统中,还专门设置了“提醒”功能,每隔半小时会提醒护士对等候的3级、4级患者进行巡视、询问,对候诊患者的病情及潜在的危险进行动态评估,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变化,将及时进行救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试运行,这套系统基本实现了设计的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新民晚报见习记者潘子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