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已有心血管疾病问题,或者是存在较高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朋友,都知道血脂控制的重要性。血脂异常,特别是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升高,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形成斑块的基础风险因素,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积极控制血脂水平,特别是“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年公布的欧洲心脏病学和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共同推出的新版血脂异常指南中,指南中给出的一个比较颠覆的信息是,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控制没有下限,也就是说,指南中综合相关临床证据得出的结论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得越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就越低。
有了这样的国外指南推荐,很多朋友也就笃信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但对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真的是降得越低就越好吗?今天这篇科普文章里,就来和大家探讨一些与指南推荐不一样的观点和内容。
“坏胆固醇”只是相对而言
很多朋友认为,胆固醇是“坏东西”,实际上,如果没有胆固醇,生命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脂质营养,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素之一,而胆固醇细胞分裂的细胞膜形成,合成激素,都离不了胆固醇这种物质,而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就是在血液中携带胆固醇(实际上是与胆固醇结合),为身体各个组织器官以及细胞分裂运送胆固醇营养的重要蛋白,当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正常范围内时,这些胆固醇为维持我们人体的正常细胞分裂繁殖,合成激素,形成胆酸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或者是已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同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又超出了正常范围时,这些多余的“胆固醇”,才会在血管壁内皮下方逐渐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加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而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就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一个重要控制靶点。
血脂控制到多少才安全?
对于心脑血管疾病中低危风险的健康人群,血液中正常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是3.4mmol/L以下,而对于心血管疾病属于高危风险的人群,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如果能够控制到2.6mmol/L以下,就能够有助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而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问题的朋友,例如发作过心梗,脑梗等重大心脑血管事件的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应该控制到1.8mmol/L以下。
如果能够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到1.8mmol/L以下,还需要再低吗?真的是越低越好吗?其实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胆固醇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废物,而是人体必需的一种重要营养。从某些大型临床研究数据来看,使胆固醇处于一个极低水平,似乎的确可以进一步降低心梗、脑梗等问题的风险,但这种极低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可能会导致体内的营养失衡,进而带来其他的健康风险。
血脂将太低,或可带来两大健康风险
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多少都没有风险的研究,同样的也有关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得太低,带来健康危害的研究。下面我们就来简单分享2个围绕中国人进行的相关研究,来和大家分享一下,血脂降低可能带来的危害。
年,一项来自上海医院的一项研究中,供纳入了中国心血管代谢性疾病与癌症队列研究中的13.78万名受试者,对于受试者的血脂,血糖水平,以及与罹患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3.4mmol/L的人群相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1.8mmol/L的人群癌症风险增加了48%,而特别是对于有糖尿病问题,血糖控制不良,而且血脂水平控制较低的人群,癌症风险增加最多。
年发表在《NatureMedcine》杂志的一项北京大学以及中国食品药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合作完成的研究中,共有超过50万人的中国人样本,分析了中国成年人血脂控制水平,与脑梗,脑出血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近10年的随访数据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没降低1mmol/L,发生脑梗风险降低了20%,但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却升高了17%。
与那些提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越低越好的大型临床研究一样,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也并不能作为所有人的参考依据,但这样的研究也提示我们,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绝非降得越低就越好,由此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也是值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1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