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或脑卒中,是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临床上可分为两个类型: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俗称“脑溢血”。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病人(主要是中老年人)经常可以碰到,了解中风的不同类型对及早防治和良好预后至关重要。李大爷年过古稀,既往有冠心病史和轻度高血压病史。早春二月的一天,李大爷早晨起床时感觉左侧肢体麻木,还可以自行上厕所,回到卧室时因下肢无力摔倒。医院,经医生初步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头颅CT结果证实为右侧大脑前动脉梗死,属于缺血性中风。经住院治疗十天,李大爷病情好转出院。医生点评缺血性中风的常见原因:为大脑供血的主要动脉内血栓形成;身体任何部位血管内形成的血栓运行到脑部;心脏内的附壁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脑动脉,引起某支脑动脉阻塞。本病患者绝大多数是清晨起床时发现的,猝发时间多在下半夜,即2:00~6:00,患者处于睡眠、静坐等血压偏低的状态下。主要症状为突然出现的意识不清、言语不清和定向力障碍,突然出现面部、一侧肢体的麻木无力。临床上,缺血性脑中风一般分为三个类型。(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也称小中风,其特点是反复发作,出现短暂性的言语、运动或感觉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几分钟至一小时左右。由于发作后症状会自行消失,患者往往不予重视,其实大脑已在告急,若不及时治疗,很快就会演变成完全性中风。(2)脑血栓形成。(3)脑梗死。与出血性脑中风相比,缺血性脑中风预后相对较好,后遗症少些。如果您发现家人发生脑卒中,应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医院进行系统规范的治疗。对于缺血性脑卒中,在症状出现后0~4.5小时进行溶栓治疗。如在黄金10小时内得到合理救治,往往预后良好。预防重于治疗。以往的研究证实,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和高脂血症是引起缺血性脑中风的四大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本病的首要任务是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在饮食方面建议吃低胆固醇、低盐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日本某医科大学的科研人员对老年人分组研究,一组半夜起来喝毫升白开水,另一组则一觉睡到天亮,然后在清晨分别测定他们的血液浓度。结果发现,喝水一组的人血液浓度明显降低。从生理角度来分析,老年人肾功能减退,夜尿增加,常起床解小便1~2次,体液随之消耗也多,加上人在夜间因呼吸和出汗会消耗部分水分,易引起轻度脱水。当机体夜间缺水时会使血液黏稠度增高,血小板凝聚力亢进,使原来粥样硬化的血管更易产生栓塞,当栓子脱落在脑动脉及其分支时,便发生脑血栓。因此,老年医学专家建议,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心脑血管病者)在半夜(凌晨1~2点钟)起床喝一杯白开水(毫升左右),可有效地预防脑血栓形成,从而达到预防缺血性脑中风的目的。年过七旬的张奶奶原有高血压病史二十多年,一直在服降压药治疗。她常与邻居们在一起打麻将,而且来点“小意思”,每天玩上5~6小时。前不久,在一次玩麻将时,张奶奶因“双满贯”高兴过度,突然倒在麻将桌上,昏迷不醒。医院,经头颅CT检查,最后确定为脑溢血,经医生全力抢救两天无效后死亡。医生点评脑溢血,是指脑内和脑周围的血管破裂导致的出血,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内(约占80%),少数发生在脑干和小脑内,是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也是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溢血最常见的病因。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内出血为表现的出血性脑卒中,好发于10:00~12:00或18:00~20:00,患者通常处于排便、剧烈运动、情绪激动、过度疲劳、驾车、饮酒等血压上升状态。主要症状分两型:(1)全脑症状。突然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反复呕吐、面色潮红、呼吸有鼾声、嗜睡并很快进入深昏迷;(2)局灶症状。突然出现眩晕、行走困难、面瘫、舌瘫、失语和感觉障碍;突然出现单眼或双眼视觉障碍。重症脑溢医院抢救,致死致残率都很高。送医时,对神志不清的患者,在搬运过程中要小心,减少震动,避免加重病情或诱发脑疝。预防胜于治疗。出血性中风对身体的危害性远远大于缺血性中风,预防的重点是全面控制高血压,具体措施包括长期采用低盐饮食;每周监测血压2~3次;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合理服用降压药;保持情绪稳定,少发怒,生气不超过3分钟。
作者:王小衡摘自:《人生》年第11期图片:网络文章版权声明对于此账号发布的非转载类文章,禁止其他媒体、网站未与我们联系重新加工发布。为维护作者权益,违反本声明的,本刊将追其法律责任。欢迎订阅人生杂志订阅-新媒体联系-网址: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鏈濂藉尰闄㈢殑鍦版柟鐧界櫆椋庢湁娌诲ソ鐨勫姙娉曞悧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zz/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