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Stroke)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高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控制脑中风发病因素、中风是可以预防的,知道中风的严重性,早期预防和治疗中风就显得特别重要,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给予一定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预防和减少中风的发生,减少致残率和死亡率。
脑卒中常见预兆依次为:
1、头晕,特别是突然感到眩晕。
2、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面部或手脚麻木,有的为舌麻、唇麻。
、暂时性吐字不清或讲话不灵。
4、肢体无力或活动不灵。
5、与平时不同的头痛。
6、不明原因突然跌倒或晕倒。
7、短暂意识丧失或个性和智力的突然变化。
8、全身明显乏力,肢体软弱无力。
9、恶心呕吐或血压波动。
10、整天昏昏欲睡,处于嗜睡状态。
11、一侧或某一侧肢体不自主地抽动。
12、双眼突感一时看不清眼前出现的事物。
治疗误区
脑卒中是多病因引起的复杂的脑血管意外性疾病,用药以及对危险因素控制康复治疗手段必须讲求科学的方法。有的患者家属不遵循科学的用药原则,即使在恢复期也间断性的进行输液,疏不知,输液的潜在危害是很大的,临床上科学的用药原则应该是能口服用药的就不要输液;还有的患者弄了很多保健品吃,而真正管用的治疗脑卒中的药品基本没有,保健品是没有治疗作用的,用保健品代替科学的药物治疗的结果就是复发再复发,到最后耽误了最佳的康复时机,悔之晚矣;还有的患者和家属病急乱投医,在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什么广告药都想试试,相信广告承诺的“六个月脑卒中彻底治愈”等等无科学依据的说法,到最后才发现药吃了不少,副作用也不小,病症也不见好,这种夸大的广告宣传往往等病情严重了甚至危及生命了,人们才能顿悟。
脑卒中是全球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亦是最主要的疾病负担;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国家之一,且发病率以每年8.7%的速率上升,发病者约0%死亡,生存者亦或伴有偏瘫、失语等残障。我国年的居民死因抽样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对此,脑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对于该病的防治尤为重要。
一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1、危险因素控制:
脑卒中一级预防的非药物治疗措施包括戒烟、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限制食盐摄入量、加强体育锻炼、限制饮酒等。避免药物滥用建议伴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女性尽量避免长期应用口服避孕药。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一次为宜,以评估危险因素。某些易患卒中的家族遗传病的人群[如法布雷(Fabry)病]应及时接受遗传咨询。开展卒中筛查卒中高危人群均应至专门的卒中筛查门诊接受卒中筛查,以评估卒中风险,并制定适当的预防措施。定期随访接受正规的血压、血糖及血脂等综合管理。
2、颈动脉狭窄
国外研究发现,65岁以上人群中有7%~10%的男性和5%~7%的女性颈动脉狭窄大于50%。狭窄程度为60%~99%的人群中卒中年发病率为.2%。因此,高危患者应重视颈动脉超声筛查,对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目前推荐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适当应用阿司匹林
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发布的第9版《抗栓治疗与血栓形成预防指南》推荐,年龄≥50岁的无症状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75~mg/d优于不用;阿司匹林服用10年可轻度降低各类心血管风险全因死亡率。中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也推荐,对10年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为6%~10%的个体,用阿司匹林进行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4、严格控制血压
INTERSTROKE研究证实,10个可控的危险因素与90%的卒中发生相关,其中高血压对所有卒中亚型都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人群归因危险大于50%)。中国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44.1%的脑卒中归因于高血压。另一项荟萃分析表明,降压药物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约达40%,这比冠心病事件、心血管疾病和全死因死亡率的减少更为显著。因此,必须长期稳定控制血压,减少脑卒中事件的发生。
5、心房颤动(房颤)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
房颤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房颤患者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为5%/年,比无房颤者高5~7倍,房颤可使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上升。美国约15%~20%脑卒中事件与房颤有关。研究显示,房颤相关性卒中与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相关;NASIS研究也证实,房颤相关性卒中增加患者短期和长期死亡率。
房颤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转复和维持窦性心率、控制心室率及预防栓塞事件。2/由房颤引发的卒中可以通过适当的抗凝治疗,如维生素K拮抗剂(VKA)进行预防。
6、糖尿病
荟萃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明显增加,且糖耐量减低和(或)空腹血糖调节受损患者脑卒中风险增加。降低血糖水平可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卒中发生率。糖化血红蛋白降至7%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进一步降低可能对微血管病变有益,但须警惕低血糖的发生。
7、H型高血压
美国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均高于中国,但人群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美国约10~12μmol/L,中国约15μmol/L,比较两国人群的卒中风险,中国比美国升高%。高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以及HcyMTHFRCT基因型等协同作用是导致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荟萃分析表明,尽管叶酸水平已经升高或通叶酸强化的地区,未发现降Hcy对减少脑卒中风险有益;但在叶酸水平相对较低的亚洲地区,补充叶酸降低血Hcy,可减低脑卒中风险22%左右。在我国重点强调控制伴有Hcy水平升高的高血压患者(H型高血压)是应对脑卒中高发的重要策略。
8、早期干预血管病变
血管病变临床前期的发现及进行强化干预是最终降低临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重要措施。高危因素患者有必要定期进行血管功能评估,如颈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监测、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等,并早期干预血管病变以减少卒中事件的发生。
9、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OSAHS导致的反复呼吸暂停、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以及OSAHS患者易合并的多重危险因素,构成了慢性和急性脑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基础。
夜间睡眠期间是卒中的好发时段,1%~44%的卒中发生在睡眠之中,习惯性打鼾者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是无习惯性打鼾者的~10倍,且发病年龄更早,易在睡眠中发病。有研究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后,中重度OSAHS患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20次/小时]发生卒中的比值比(OR)为.8,且这些患者4年内发生脑卒中的OR值是4.1。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已成为治疗OSAHS的首选治疗措施,且研究显示未经治疗的OSAHS患者脑卒中复发率高于经过正规治疗者,故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应积极推广OSAHS的筛查及治疗。
二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从首次卒中发病机制的评估开始了解首次卒中的病因学机制对于卒中的二级预防至关重要。缺血性卒中的机制可分为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性梗死、心源性栓塞、腔隙性梗死和原因不明型。腔隙性卒中的患者常伴多重危险因素,须强化危险因素干预。缺血性卒中患者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降低卒中再发风险;房颤诱发的心源性栓塞,适宜小剂量抗血小板(阿司匹林)和抗凝(华法林)药物干预,同时须注意监测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推荐指标为2.0~.0。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须考虑隐性血管瘤的可能,蛛网膜下腔出血多由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破裂引起,必须在降压的基础上结合外科治疗等干预措施。约有1/的脑卒中患者发病前会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故须积极寻找并治疗病因,预防第二次更严重的卒中。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的非药物治疗有症状(TIA或小卒中)的轻中度颈动脉狭窄者首先选择内科保守治疗,他汀类药物除具有调节血脂的作用外还有稳定血管内膜粥样斑块防止脱落的作用。
预后情况:脑卒中后的预后各不相同,大约0%幸存者不能达到完全恢复,尽管日常活动不需要帮助。另外20%的幸存者至少有一项活动需要接受帮助,多数(60%)需要接受医疗机构的帮助。脑卒中患者的幸存者的寿命会急剧减少,并且脑血管事件复发的可能性迅速增高。
脑卒中是影响发达国家治疗费用最为昂贵的疾病之一。由于接受急性治疗和康复治疗的直接护理费用非常昂贵,并且由于劳动能力丧失而对收入造成的影响,使得脑卒中疾病的治疗费用相当高。
白癜风怎么治好得快北京看白癜风最正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hl/16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