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脑卒中已经成为中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达万,高居全国居民死因首位。日前,脑卒中国际学术报告及研讨会暨“中美脑中风协作组贵州行”活动在市一医举行。
此次活动医院、医院、中美脑中风协作组共同举办,旨在通过举办学术交流,加强基层医务人员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专业技能规范化培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进一步推动我省“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干预”工程及推进区域防控网络体系的建设。
活动当天,记者就脑卒中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美脑卒中协作组中方组长、医院卒中科主任张勤奕,他说,《黄帝内经》指出,“上医治未病”。所谓“治未病”就是在没发病的时候去防病,是对多重危险因素在源头的综合控制。所以,解决脑卒中的问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
患病特点有“五高”
张勤奕介绍说,脑卒中是由脑血管阻塞或破裂所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及脑组织功能和结构发生损害的一种疾病。当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时,继发血供障碍,导致血管远端的脑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或血肿周围组织破坏,产生了神经功能缺损。
他表示,脑卒中临床表现以肢体无力、瘫痪、口眼歪斜、肢体麻木、言语不利、意识障碍、视物不清、眩晕头痛等为主要特征。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缺血两种类型: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有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梗死、脑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症状的脑梗死等。脑缺血占脑卒中患病人数的70%以上。脑卒中具备“五高”的特点,即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额诊治费用。根据中国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10万人口,年死亡率为58―/10万人口。据年的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每年直接用于脑卒中的治疗费用达到了亿元以上,加上间接的费用可达亿元以上,并且保持16%的年增长率,给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2
危险因素分“三类”
脑卒中具有发病急,难以预测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也越高。国内和国外均分五型,即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心源性脑栓塞、小动脉病、原因明确的脑卒中和原因不明的脑卒中。由于现代人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使得脑卒中逐渐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脑卒中致病的原因有哪些呢?张勤奕教授介绍,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三大类,一是不可干预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因素;二是证据充分的可干预的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其他心脏病、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绝经后的激素治疗和口服避孕药、膳食习惯和营养障碍、缺乏体力活动、肥胖和体脂分布异常等;三是潜在的可干预因素,包括偏头痛、饮酒过量、代谢综合症、药物滥用、睡眠呼吸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炎症和感染等。
“不管原因多么复杂,引起中风的危险因素最常见的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吸烟、卒中家族史、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等。”张勤奕如是说。
3
筛查是防治脑中风的关键
“很多老人都问我们,怎么样才能提前知道自己有没有得脑中风的危险?”张勤奕说,其实,脑中风进展慢,发病快,愈后差。50%以上的脑中风病人在发作之前都没有任何的征兆,当年龄超过55岁时,每隔10年中风的危险性就会翻1倍。说到这个问题,讲一个例子。这位老人是我的一个大学同学的父亲,平时身体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任何的症状。有一次去他家的时候,老人说让我用听诊器也给他听听。当时,听诊就发现他的颈部存在很明显的血管杂音,于是建议他进一步做了B超和造影检查,结果证实他的颈动脉已经存在很明显的狭窄。后来我们给他做了手术,清除了血管内的斑块。现在老人完全没有任何的症状,也不会担心自己再得脑中风了。
“这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但是对于我们却是一个很大的启发。据不完全估计,70%的中风患者都是可以找到原因来提前加以预防的。所以您只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检查,及早行动,就能够真正做到对自己的身体心中有数。”张说。
4
防中风,还得管住嘴迈开腿
张勤奕介绍说,要预防中风,市民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得注意尽可能降低中风的危险因素。在饮食上,张勤奕建议最好要定时定量,以低胆固醇饮食为主,减少或避免进食肥肉、猪油、动物内脏等食物,将每日胆固醇的摄入量控制在mg以下。同时,市民要戒烟限酒。如男性一般每日喝酒不超过2标准杯,非妊娠女性每天不超过1标准杯(相当于10g纯酒精)为宜。除此之外,运动也得跟上。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都可以作为市民体育锻炼的活动,每周至少进行3~4次,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眼下,随着气温下降,脑中风也迎来了高发期。张勤奕提醒广大市民,大家还应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和血脂,监测自己的体重,做好健康自我管理。临床实践证明,治疗脑中风的黄金时段是4.5小时之内。如发现身边有人出现中风反应时,最好及时将其送医就诊。
来源:贵阳日报
长按左侧
白点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hl/1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