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复治疗
脑卒中突然发病后,根据脑组织受损的程度不同,临床上可出现相应中枢神经受损的表现。常见的功能障碍有偏身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偏盲,可以合并有吞咽功能障碍,交流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以及肩部问题和二便问题等,严重的可以出现双侧偏瘫,昏迷,甚至死亡。脑卒中的康复主要是针对上述功能问题进行相应的处理,只有早期康复介入,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并注意循序渐进,令患者主动参与,才能最大程度地减轻中枢神经功能受损,为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创造条件。
(一)康复目标与时机选择
康复目标利用一切有效的措施预防脑卒中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如压疮,坠积性或吸入性肺炎,尿路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改善受损的功能(如感觉、运动,语言,认知和心理等),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即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时机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早期康复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的程度,提高生存质量。为了避免过早的主动活动使得原发的神经病学疾患加重,影响受损功能的改善,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脑卒中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病程较长的脑卒中患者仍可从康复中受益,但效果较早期康复者差。对伴有严重合并症或并发症者,如血压过高,严重的精神障碍,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严重肝肾功能损害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应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合并症或并发症,待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方可逐步进行康复治疗。
(二)基本原则
选择合适的病例和早期康复时机。
康复治疗计划应建立在功能评定的基础上,由康复治疗小组共同制订,并在实施过程中酌情加以调整。
康复治疗应贯穿于脑卒中治疗的全过程,做到循序渐进。
综合康复治疗要与日常生活活动和健康教育相结合,并有脑卒中患者的主动参与及其家属的配合。
积极防治并发症,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三)急性期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急性期通常是指发病后的1-2周,相当于Brunnstrom分期1-2期,此期间患者从患侧肢体无主动活动到肌张力开始恢复,并有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康复治疗是在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合并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治疗)的基础上,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本期的康复治疗为一级康复,其目标是通过被动活动和主动参与,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张力的恢复和主动活动的出现,以及肢体正确的摆放和体位的转换(如翻身等,预防可能出现的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路感染和呼吸道的感染等并发症)。对偏瘫侧的各种感觉刺激,对患者的心理疏导,以及其他相关的床边康复治疗(如吞咽功能训练,发音器官运动训练,呼吸功能训练等),有助于脑卒中患者受损功能的改善。同时,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心房纤颤等),做好脑卒中的二级预防。
体位与患肢的摆放定时翻身(每2小时一次)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开始以被动为主,待患者掌握翻身动作要领后,由其主动完成。为增加偏瘫侧的感觉刺激,多主张患侧卧位,此时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应前驱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应伸髋,膝稍屈,踝背伸90°。腱侧肢体放于舒适的位置。仰卧位时,偏瘫侧肩胛骨和骨盆下应垫薄枕,防止日后的后缩,偏瘫侧上肢肩关节应稍外展,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屈髋,屈膝,足踩在床上面(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或帮助),或伸髋,伸膝,踝背伸90°(足底可放支持物或穿丁字鞋,痉挛期除外)。腱侧肢体可放于舒适的位置。腱侧卧位,偏瘫侧上肢有支撑(垫枕),肩关节前驱90°,伸肘,伸腕,伸指,掌心向下;偏瘫侧下肢有支撑(垫枕),呈迈步状(屈髋,屈膝,踝背伸90°,患足不可悬空)。
偏瘫肢体的被动活动本期多数脑卒中患者肢体不能主动活动或活动很弱,肌张力低。为了保持关节的活动度,预防关节肿胀和僵硬,促进偏瘫侧肢体主动活动的早日出现,以被动活动偏瘫肢体为主。活动顺序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一般每日2-3次,每次五分钟以上,直至偏瘫肢体主动活动恢复。同时,嘱患者头转向偏瘫侧,通过视觉反馈和治疗师言语刺激,帮助于患者主动参与。被动活动宜在无痛或少痛的范围内进行,以免造成软组织损伤。在被动活动关节时,偏瘫侧肱骨应呈外旋位,即手掌向上(仰卧位),以防肩部软组织损伤产生肩痛。
床上活动1)双手叉握上举运动:双手叉握,偏瘫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Bobath握手),在健侧上肢的帮助下,做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的上举运动。2)翻身:向偏瘫侧翻身呈患侧卧位:双手叉握、伸肘、肩前驱90°,健侧下肢屈膝、屈髋、足踩在床上,头转向偏瘫侧,健侧上肢带动偏瘫侧上肢向偏瘫侧转动,并带动躯干向偏瘫侧转,同时健侧足踏在床面用力使得骨盆和下肢转向偏瘫侧;向健侧翻身呈健侧卧:动作要领同前,只是偏瘫侧下肢的启始位需他人帮助,健侧卧的肢体摆放同前。3)桥式运动(仰卧位屈髋,屈膝,挺腹运动):仰卧位,上肢放于体侧,双下肢屈髋,屈膝,足平踏于床面,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该姿势并酌情持续5~10秒。
物理因子治疗常用的有局部机械刺激(如用手在相应肌肉表面拍打等)、冰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和局部气压治疗等,可使瘫痪肢体肌肉通过被动引发的收缩与放松逐步改善其张力。
传统疗法常用的有按摩和针刺治疗等,通过深浅感觉刺激有利于局部肌肉的收缩和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
谢谢您的赞赏
娜娜酱
赞赏
人赞赏
长按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比较好苯酚毒性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jc/11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