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在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万人.死亡患者约万人,脑卒中已成为中国人群第一位的死亡病因。在美国,每年大约有79.5万人发生脑卒中,死亡约12.9万人,是美国人群第五大的死亡病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救治效率与溶栓治疗“时间窗”直接相关。目前,常规的多学科参与的院前急救模式时程长、干扰因素多,极易错失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机,成为影响AIS救治的技术“瓶颈”。而以车载移动CT成像为关键技术支撑的“移动卒中单元”模式是解决越S溶栓治疗延误问
题的有效手段。
一、AIS溶栓治疗“时间窗”问题
脑卒中具有高发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并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中国是全球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而约94%的脑卒中负担由可控性危险因素造成,因此,脑卒中是一种可以通过积极预防来减少致死率、致残率的疾病。
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是唯一经过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AIS治疗的方案,并且是IA级证据推荐。但rt-PA静脉溶栓的“时间窗”仅为3.5-4h以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出血转化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会不断增加。因此,虽然rt—PA静脉溶栓是AI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在一、医院仅有1%~8%的AIS患者接受了静脉溶栓治疗,医院或脑卒中治疗中心.3h内的溶栓比例也仅上升到20%~30%。美国家医院资料统计报告显示,不足1/3的AIS患者才能够在发病后3h内到达急诊室,并且在随后的60min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中国国家卒中登记资料显示。自年9月至年8月。中国个城市因AIS人院的例患者中只有例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率仅为1.6%。以中国7个城市31家医疗中心(80%医院)为对象进行的一项为期50d的横断面前瞻性研究显示.约80%的AIS患者不能在发病3h医院。中国脑卒中医疗质量评估协作组(CHINA—QUEST)对例趟S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在发病3h医院的例(21.3%)患者中只有9l例(1.9%)接受了溶栓治疗。
上述文献资料表明,导致AIS溶栓治疗延误的主要原因有:(1)院前救治时间不可控。脑卒中的院前救治由急救中心、急诊科、检验科、影像科和脑病专科中心(脑卒中中心)等多个学科参与,这一急救模式环节多,流程长,时间难以控制。(2)CT扫描确诊时间不可控。由于缺乏车载移动CT影像设备,所有AIS患者必须送至影像科行CT检查后才能明确诊断,在此之前医生仅凭病史、神经体征及一般检验分析难以判断脑卒中的类型、程度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二、移动CT成像的技术优势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前指约占80%,后者约占20%。该两者的治疗原则完全不同,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关键是及早溶栓,开通血管,恢复血供.减少神经细胞死亡;而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救治的关键是应用止血药控制出血或手术清除血肿,防止脑疝形成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首先要判断患者的脑卒中类型是缺血性的还是出血性的。CT和MRI扫描是AIS诊断的“金标准”。然而,目前常规的大型CT影像设备体积、质量庞大,所有患者都必须到影像科候诊检查。小型移动CT的体积、质量小,使用便捷,做头颅扫描仅需要几十秒钟。国外研究报道,采用移动CT对例在ICU住院的颅脑高危患者进行头颅扫描,出现并发症者仅有1例,而如果采用传统大型固定CT影像设备检查,在搬运患者途中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约为23%。还有研究显示.在手术过程中可及时地进行移动CT扫描以便发现新情况。其中有32%的患者改变了手术策略,最终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改善了患者预后同。另外。移动CT不仅可以在ICU和手术室为危重患者进行床旁扫描.也可以装配在救护车上.在AIS发生现场进行扫描检查确定诊断,以便及时行溶栓治疗。当然,MRI的成像质量优于CT,但由于MRI小型化及移动成像时磁场不稳定的问题极难解决,且扫描头颅时间至少需要10min以上。故其不适宜AIS诊断的移动运用。
年美国Neurologica公司CereTom8层移动CT进入了中国市场,主要用于床旁头颅扫描检查,但是CereTom的辐射剂量偏大(82.52mGy),且其是利用橡胶履带直接在地面转动扫描,易受地面条件的限制。加之CereTom没有设计减振装置。极易受振动而干扰成像,车载应用受限。此外,CereTom的技术被美国独家垄断,市场售价高昂,医院推广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年3月,徐如祥团队自主研制了国产16层移动CT.并将其应用到了颅脑部疾病的床旁CT检查中。与CereTom8层移动CT相比较,国产16层移动CT的体积及质量更小、辐射剂量更低、运行功耗小、扫描时间短,并设计配备了精密机械导轨和双排螺旋减振器,解决了移动CT精准控制扫描和消除振动干扰成像的关键技术难题,各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标准,工作性能稳定,临床使用者范围广,图像质量优良。
三、“移动卒中单元”将取代常规脑卒中救治模式
移动CT的研制成功。为构建“移动卒中单元”奠定了关键技术设备,开启了AIS院前救治的新开端。年德国萨尔布吕肯大学的Fassbender团队首先提出了“移动卒中单元”的概念。“移动卒中单元”是针对脑卒中的院前急救系统.它包括了现场检诊、车载移动CT扫描、溶栓治疗、持续功能监测、远程会诊和患者转运等,其临床应用价值远超过了常规的院前急救模式。“移动卒中单元”由救护车搭载移动CT,在救护车上进行头颅CT、CT血管成像(CTA)检查,还配备了便捷医院互联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CT扫描数据和化验结果可以实时传送给脑卒中专家判读.在脑卒中发生现场即可明确诊断,并给予rt-PA静脉溶栓治疗。“移动卒中单元”颠覆了传统的AIS救治模式,赢得了救治的“黄金时间”,显著提高了溶栓治疗率。
德国Weber等设计了一个类似的“移动卒中单元”-卒中急救移动单元(strokeemergencyMmobileunit,STEMO),并与消防队合作,保证在接到患者求救电话后.STEMO系统即可一起出动:同时,该研究团队使用STEMO系统在年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卒中院前急性神经治疗和医疗护理优化(PHANTOM.S)研究.证明STEMO系统在AIS救治应用中确实可靠fAIS救治的响应时间(从接到警报到治疗的时问)从传统的75min降低到平均35min,大约有53%的患者在“黄金时间”(60rain)内接受了治疗,比例远远高于对照组,不会对工作人员和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也不会增加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出血率。PHANTOM—S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车载移动卒中单元”的静脉溶栓治疗可以缩短接到呼叫到开展处理的时间,不增加溶栓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让更多的患者在“黄金时间”内接受到治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德国Ebinger等评估了患者在“黄金时间”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发现采用“移动卒中单元”系统可以将“黄金时间”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比率提高6倍之多,而且不增加治疗后7d和90d的患者死亡率。提高了治愈出院的百分比。年美国克利夫兰成立了“移动卒中单元”,并分析了例接受“移动卒中单元”治疗的AIS患者,结果显示,“移动卒中单元”可以显著缩短就诊至CT扫描的时间,提高了AIS症状发生后“黄金时间”内的rt-PA静脉溶栓治疗率,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年5月22日,医院在北京怀柔区杨宋镇卫生院进行了车载16层移动CT扫描检查示范,于多min内连续完成了35例陈旧性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头颅检查,例均检查耗时仅4min.开启了车载移动CT长时间不问断头颅扫描的先河,显示出16层移动CT超强的工作效率。年12月11日,医院又将救护车车载16层移动CT与小型颅脑手术机器人和4G移动互联网技术融为一体的“多功能移动卒中单元”。首次医院进行临床应用,救治了脑梗死、脑出血等患者50余例次。从接诊到完成车载移动CT扫描检查平均仅耗时30min.实现了AIS移动医疗救治的数字化成像诊断、个体化治疗计划制定和网络化远程会诊,建立了“多功能移动救治单元”的新模式。
我们相信,随着以车载移动CT成像为关键技术支撑的“移动卒中单元”模式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以及社会和公众对脑卒中危害性的认知度的不断提高,将会使更多的脑卒中患者在“时间窗”内获得溶栓治疗。大幅地提升脑卒中的救治效果。
徐如祥赵浩
赞赏
长按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权威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jc/1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