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要点◆◆◆亚急性期脑梗死一般在脑梗死发病2~4周。常规药物不能稳定控制亚急性期脑梗死的Fg浓度。因此,亚急性脑梗死有发展成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纤溶酶能够阻断血栓形成,降低Fg,防止再次梗塞,且不会引起过度纤溶,出血倾向小。此外,纤溶酶能够降低血浆粘度,改善微循环,无严格的治疗时间窗,便于临床应用。◆◆◆常规药物联合纤溶酶(观察组)治疗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后,其血浆Fg、血浆D-二聚体(D-D)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本研究表明,纤溶酶治疗亚急性期脑梗死,显著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的浓度,明显提高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阻止亚急性脑梗死进一步发展,并且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推广。摘要
目的:分析纤溶酶治疗亚急性期脑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年7月至年7月收治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2.9g/L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所有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有40例,对照组有40例,对照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纤溶酶治疗。检测两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g、血浆D-二聚体(D-D)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运动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治疗后,其血浆Fg、血浆D-二聚体(D-D)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运动功能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纤溶酶对治疗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高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于年7月至年7月,收治的80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研究,每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经过影像学检查证实为脑梗死,符合亚急性期脑梗死诊断标准,血浆Fg浓度2.9g/L,未进行过抗凝、溶栓治疗,且排除有凝血机制障碍、出血倾向者,混合性脑卒中或出血性脑梗死者,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活动性肺结核空洞及消化性溃疡者,纤溶酶皮试阳性者。将入选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
观察组4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69~80岁,平均年龄(72.25±1.02)岁。31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1例合并有高血脂,9例合并糖尿病,11例患者长期吸烟和(或)饮酒。对照组40例患者,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68~81岁,平均年龄(74.12±1.33)岁。32例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3例合并有高血脂,8例合并糖尿病,12例患者长期吸烟和(或)饮酒。两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性别、年龄、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等方面均衡性较好,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两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压、血糖均基本正常的情况下给予治疗。对照组中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进行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粥样斑块药物),并根据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偏瘫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实行站立训练、肌松训练、平衡训练等。连续治疗7d。观察组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mL和纤溶酶(北京赛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单位静脉滴注,每天1次,连续治疗7d。
1.3观察指标:两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开始治疗前1d及治疗1周后均检测血浆Fg、血浆D-二聚体(D-D)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按照NIHSS标准评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情况,使用Fugl-Meyer量表,量表包括上下肢运动功能、手部运动功能、四肢腱反射、肢体协调能力及速度等,评分在50分以下为严重运动功能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功能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情况,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对比观察指标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之间,对比血浆Fg、D-二聚体(D-D)浓度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没有明显的差异,统计学不具有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见表1。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脑梗死的形成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脑血栓形成导致血流阻塞引起该闭塞血管供应的脑组织缺血坏死[2],亚急性期脑梗死颅脑CT检查多数情况下显示为低密度,但是少数患者表现为等密度病变,不易发现,即所谓“雾”状效应,病因是病变区内一些密度高低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平均效应。此时应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治疗。采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粥样斑块药物),并根据患者偏瘫情况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实行站立训练、肌松训练、平衡训练等,对于这些常规治疗,只是短期内降低血浆Fg水平,并不能稳定控制其血浆浓度,其最终的效果仍然有所欠缺。
纤溶酶为白眉蝮蛇蛇毒中所提取出的一种降纤抗凝的药物,纤溶酶具有抗栓特性,在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脑梗死。药物特征在于其能够直接作用到血栓的纤维蛋白,并使血栓溶解[3]。已有研究显示高血浆Fg水平是成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纤溶酶在体内具有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作用,可以作用于纤维蛋白,也可以作用于纤维蛋白原,由于降低了Fg浓度,从而阻断了血栓的形成,再次降低缺血性卒中的风险[4]。且纤溶酶的使用还可以有效地促进侧支循环建立,使脑梗死周围半暗带区域尽快恢复功能,并阻止脑梗死的进一步发展。
纤溶酶的优势还在于:药物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亲和性,其在溶解血栓的同时不会导致过度的纤溶,因此出血倾向降低。且药物底物专一,选择性较强,能够作用到血栓的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5],并降低血液黏稠度,有效抑制血栓,防止出现再次梗死。且实验研究还发现,纤溶酶能够促进毛细血管的增生[6],进而改善微循环,没有严格的治疗时间窗,便于临床应用。
本次研究采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使用抗血小板聚集及稳定粥样斑块药物),并根据患者偏瘫情况制定上述康复治疗方案等基础上加以0.9%氯化钠注射液mL和纤溶酶单位静脉滴注治疗亚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后,观察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血浆Fg浓度,血浆D-二聚体(D-D)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运动功能评分都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使用纤溶酶对亚急性脑梗死患者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从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方面可以看出,所有患者在药物使用期间均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药物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对于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高的亚急性期脑梗死的患者,使用纤溶酶治疗,可明显提高康复效果,值得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肖湘,吕衍春,蔡培强.亚急性期脑梗死神经网络缺损的肢体运动障碍与情绪等因素的关联及结局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6):-.
[2]叶子明.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全脑血管造影致脑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16(4):-.
[3]姜丽,王利军,赵岚,等.纤溶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水平的影响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8(2):-.
[4]陈宗羡,常虹,郝新宇,等.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1(6):-.
[5]邵伟,李克.血栓通联合纤溶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34(5):-.
[6]熊联强,钟华,陈莉.依达拉奉联合纤溶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42(27):-.
(论文来源:中国医药指南年8月第14卷第24期-)
更多精彩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1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