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
脑卒中后运动功能的恢复主要与皮层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程度,发病时间,有无合并症,年龄及患者主动参与康复的积极性等有关,其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患侧皮层脊髓束的损伤程度。研究者们采用弥散张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脑成像技术已经证实,以患侧内囊后肢(posteriorlimbofinternalcapsule,PLIC)和大脑脚(peduncle)为感兴趣区追踪的纤维束其各向异性分数和纤维束体积值与患者初始发病和随访时的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Wolf运动功能测试评分,上肢动作研究测试评分等均高度相关,这提示我们可以通过检测CST的损伤程度来预测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预后。
②脑卒中运动功能重组的激活模式
大脑结构的损伤程度是脑功能重组模式的基础,通常情况下,严重皮层脊髓束损伤导致的严重运动功能障碍主要依赖于双侧感觉运动区的代偿(可能涉及健侧未交叉的皮层脊髓束及其支配脑区的代偿),而轻中度的皮层脊髓束损伤导致的轻度运动功能障碍主要依赖于患侧感觉运动区的代偿。
图1.严重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任务态激活图,表现为双侧支配(左手为患手)。
图2.轻度手功能障碍患者的任务态激活图,主要表现为患侧支配(左手为患手)。
③脑重组模式的异常及临床干预启示
大脑功能的重塑是康复治疗促进患者功能恢复的基础,针对不同预后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表现的异常脑重塑模式,在临床上我们可以采用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来进行干预,比如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和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currentstimulation,tDCS)。这些中枢刺激方式,可通过抑制健侧初级运动皮层过高的兴奋性或上调患侧初级运动皮层过低的兴奋性,重新建立起经胼胝体介导的大脑半球间平衡,从而促进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现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显示,直接兴奋患侧运动皮层或抑制健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
此外,有研究报道,采用tDCS抑制健侧运动皮层的兴奋性还可以减轻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部的痉挛评分。最近一篇发表在frontiersinHumanNeuroscience上的文章显示,阳极tDCS刺激一侧小脑可以改善手部的肌张力失常。这提示我们,脑卒中患者中枢刺激的目标脑区也可以是感觉运动皮层以外的其他脑区,比如负责患者协调能力的小脑。
总之,对于处在平台期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而言,尽可能地运用神经电生理的手段提前确定患者需要干预的脑区,并辅助以类似rTMS和tDCS这样新兴的无创脑刺激技术,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
作者:斑点编辑:LacieZhong文章来源文章由“国际康复医学资讯”、“缳亚医学康复快讯”联合报道,未经授权禁止转载!(长按识别图中
哪看白癜风的医院比较好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