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是第11个“世界卒中日”,据年原卫生部《中国卫生年鉴》数据统计显示,脑卒中已成为中国国民第一位的疾病死亡原因。脑卒中发病年轻化趋势加剧,近50%的中风患者为40至64岁的中年人群。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所致的、未发生急性脑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类似于脑梗死,但持续时间短,影像学检查不能发现病灶,是发生急性脑梗死的危险信号。
常做的一般检查有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血电解质、肾功能及快速血糖和血脂测定。另外针对性检查如脑病变及血管检查:头颅MRI、头颅CT、血管成像技术(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超声、全脑血管造影(DSA)。易损斑块的检查:颈部血管超声、血管内超声、高分辨率MRI及TCD微栓子监测。心脏评估: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或)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
在治疗上主要有一是危险因素控制(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和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二是口服抗栓药物治疗(非心源性TIA建议给予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预防脑卒中复发,心源性栓塞性TIA推荐使用适当剂量的华法林口服抗凝治疗,预防再发的血栓栓塞事件)。三是症状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TIA的非药物治疗(颅内、外动脉明显狭窄,内科药物治疗无效,且无手术禁忌,可行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治疗)。
脑梗死
脑梗死由各种原因所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临床上常见患者突然出现一次肢体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明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或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
常见的检查有:脑病变检查(头颅CT、头颅MRI检查)血管病变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肾功能及快速血糖和血脂测定)。
在治疗上主要是一般处理和特异性治疗,一般处理包括呼吸与吸氧、心脏监测与心脏病变处理、体温控制、血压控制、血糖控制、营养支持。特异性治疗主要是改善脑血循环(如溶栓、抗血小板、抗凝、降纤、扩容、扩张血管等),神经保护,中医中药治疗,高压氧、亚低温等。
脑出血
脑出血系指脑实质血管破裂出血,主要有突然发病,剧烈头痛、呕吐,出现神经功能障碍。
检查有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头颅MRI),脑血管检查(CTA、MRA、CTV、MRV、DSA等),实验室检查等。
内科治疗主要是控制血压、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血糖、止血药、呼吸道管理、神经保护、体温控制、预防应激性溃疡、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等。外科治疗主要是清除血肿、缓解严重高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常在体力劳动或激动时发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剧烈头痛,可伴恶心、呕吐、癫痫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意识障碍甚至很快死亡。
影像学检查(常选择头颅CT、CTA、头颅MRI、MRA、DSA),实验室检查等。
治疗上首先要保持呼吸道通畅、控制血压、心电监护、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体温、控制血糖等。同时需要预防再出血、止血、卧床休息、保持大小便通畅。尼莫地平等治疗血管痉挛,并要注意脱水降颅压、预防及治疗脑积水、防治癫痫。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外科手术夹闭或弹簧圈栓塞。
先兆表现
眩晕:久患眩晕,是脑卒中之先兆症状之一,朱丹溪指出:眩晕者,中风之渐也,西医临床上讲导致眩晕的疾病有高血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美尼尔氏综合症、颅内肿瘤、脑干脑炎等等;以上几类疾病在频繁发作、控制不佳、或在有劳累、情绪激动、天气寒冷等诱因下或可发展为中风。故症见眩晕,当及早就医,进行有效治疗。
头胀面赤:常与眩晕同见。可见高血压病人,血压急剧升高时发生。高血压本身就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日久,控制不佳,或血压时高时低均可导致小动脉和微小动脉变性、闭塞,出现缺血性中风;或血管破裂,出现出血性中风。
耳聋目胀:亦是高血压常见症状之一,某些患者耳聋目胀长期发生,当及时就医,或者监测血压以了解血压控制情况。
健忘:在中老年中常见。有些人以为是老龄化的表现,不在意,常常将其忽略。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减退是正常的,但出现了明显减退,即我们常说的健忘,当及时就医,因为此为脑部供血、供氧不足的表现之一。
手足麻木,肌肉蠕动:手足麻木、肌肉蠕动临床上常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可见该症状。所以此症不可忽略,当及时就医。
头重脚轻,时欲眩扑:有患者在发现中风前,常自觉头重脚轻,欲跌倒或有过跌倒,这也是脑卒中先兆症状。此外有一过性言语謇涩、眼睛黑蒙等情况均当以警惕中风的发生。以上症状可单独出现,多数几个症状同时出现。了解这些先兆症状,有助于及早就医,及早治疗。
预防方法
面对脑卒中,首先要知道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超重或肥胖、缺乏运动、脑中风家族史这八大危险因素,当存在其中三项或三项以上就是中风高危人群,既往有脑卒中病史或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的是高危中的高危。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慢性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个人生活方式有关,包括膳食结构不合理、缺乏锻炼、吸烟和过量酒精摄入等。目前大多数人缺乏对慢性病的科学认识,而当下很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十分流行,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沾染上并逐渐形成缺少运动、吸烟酗酒、睡眠不足或过度、精神压力大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
及时改变主观认识并调整不健康、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很多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膳食、适度增加体力活动,避免久坐,但不要超量运动;克服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防止过度劳累、用力过猛;老年人生活起居应防止体位突然改变;气候变化时及时增减衣物;每天饮水要充足,进食粗纤维食物防止便秘;看电视、上网期间注意间断休息;保持心情愉快;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高危人群更应重点做好脑卒中预防工作。同时也要认识到识别脑卒中先兆症状,不管是好发的年龄——中老年,还是年轻人,都会因此而受益。
护理要点
脑功能恢复在脑卒中发生后3个月最快,因此康复护理宜尽早开始。恢复期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楚、疾病不再进展,48~72h后就可以开始主动性康复训练。
床上翻身训练发病1~2周内进行,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伸向前方。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和躯干翻转至侧卧位,然后返向侧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
桥式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慢慢的抬起臀部,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在患者能较容易的完成双桥式运动后,让患者悬空健腿仅患腿屈曲,足踏床,抬臀。
坐位训练发病后1~3周内进行,由于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者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故在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直立(90°)坐位,可用起立平台或靠背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
站位训练发病后3~4周内进行,一般在进行动态坐位平衡训练的同时开始站位训练。对一般情况较差、早期进行此训练有困难者,可先站起立平台,躯干功能较好、下肢功能较差者可用长下肢支具。
步行训练发病后5~6周内进行,在患者可以独立站位平衡,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才能开始步行训练。
好的中医白癜风医院南昌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6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