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识
?中风以其起病急骤,变化迅速,与善行而数变的风的特征相似而得名。
?一般认为本病由外受之风、内生之风,或忧思恼怒、饮食失节、恣酒纵欲等因素所致。
临床表现
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主要症状
?大量的研究表明,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措施具有调整脏腑阴阳失调,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作用,对于脑损伤后功能重塑有积极的作用。
?针灸
针灸包括体针和头皮针两种
?体针康复治疗,要根据中风病病情(包括疾病分期、证候、主症、并发症与合并病等),适当选配穴位,以提高康复的效果。
?头皮针康复治疗法是指针对中风病患者的不同病情,用毫针刺激头皮特定点的穴位,以纠正或改善患者的各种病理状态,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研究进展
一、对脑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针刺对缺血脑组织在病理形态学上有确实的保护及修复作用
?针刺可显著减少缺血区体积,缩小脑梗死的面积,促进软化灶内新生毛细血管和胶质细胞增生修复,减少坏死灶周围区水肿和炎症反应。
?对超微结构的研究也发现,脑缺血后10min线粒体肿胀而数量减少,而针刺可减轻脑缺血区神经元的形态损伤,使神经细胞线粒体肿胀程度明显减轻,使缺血区大脑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增加。
二、改善微循环,增加脑血流量
?针刺在缺血期就可能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脑血流状况。针刺可通过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而加快缺血脑组织的恢复。
三、改善脑电活动
?针刺可以调节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减轻缺血时脑电活动的抑制。
四、拮抗自由基损伤及脂质过氧化反应
?自由基损伤学说认为自由基及其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对脑的损伤作用主要是损伤神经细胞膜及细胞器膜,破坏细胞壁,使神经细胞肿胀、变性坏死。针刺可以降低自由基水平和改善脑水肿。
五、调节能量代谢,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大鼠脑缺血后,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等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增加,重摄取减少,在缺血区浓度升高,而针刺能调节能量代谢,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减少,重摄取增加,故可明显降低异常升高的GLU、ASP。
六、维护膜平衡,防止钙超载
?膜内外离子稳态遭破坏后,钙内流造成细胞内钙超载,促成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针刺能明显降低缺血期脑组织的钙含量,从而抑制钙超载。
七、抑制细胞凋亡
?在局灶性脑缺血时,神经元的凋亡和坏死同时存在,大鼠缺血皮层梗塞区有大量凋亡阳性信号细胞,电针使细胞凋亡明显抑制。
Brunnstrom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
?以前认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肢体瘫痪表现为痉挛性瘫痪,周围神经瘫痪表现为松弛性瘫痪,但这只是二者表面的区别之一,并没有涉及二者区别的本质。痉挛其实只是偏瘫恢复过程中的一部分。
?瑞典学者Brunnstrom通过对大量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观察,注意到中枢性偏瘫具有与周围性瘫痪不同的独特的规律性,它的恢复几乎是定型的连续过程,这就是著名的偏瘫恢复六阶段理论。
?这一理论是偏瘫康复治疗的理论基础,也是评价病人的依据。
软瘫期(BrunnstromⅠ~Ⅱ期)
表现为弛缓性麻痹,即没有随意肌肉收缩,也不出现联合反应,此期的主要矛盾为肌张力减退或丧失。脑卒中后,上位神经元对低级中枢失控,并没有受到实质损害的脊中枢因而“休克”,以至患侧出现软瘫,软瘫期越长,预后越差。应用功能型磁共振成像和跨颅电磁刺激证实,中枢神经在结构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组织能力或可塑性。临床研究证明,针灸能改善脑组织病灶周围细胞的缺血、缺氧的状况,增强脑血流量,促进脑侧枝循环的建立,促使部分“休克”神经细胞的恢复,加速脑组织损伤的修复
恢复期(BrunnstromⅤ~Ⅵ期)
此期患者分离运动出现,肢体活动趋向于正常,功能的恢复趋于静止。
不同阶段的选穴
?古人治疗中风有“治痿独取阳明”一说,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理论在广大针灸工作者中的普及,大多数针灸医生都认识到了“治痿独取阳明”理论的局限性,即在软瘫期或是对轻型患者,本法确有明显效果;而对病情较严重的患者大多只能使其改善到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的初级恢复阶段为止,并使这种低级反射过度增强,最终出现以异常运动模式为主的、难以恢复的“偏瘫步态”、“误用综合链”等。因此,近几年,也鲜见有关独取阳明经穴治疗中风尤其是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报道。
?对于软瘫期中风的治疗,可以沿用“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
?对于痉挛期中风的治疗则采用拮抗肌针刺法。患者上肢多表现为肩的内收肌、肘部的屈肌、手旋前肌、掌屈肌肌张力增高,这时应重点取其拮抗肌部位的穴位如肩贞、天井、手三里、外关、阳池、中渚等;下肢多表现为股四头肌、比目鱼肌、屈拇屈趾长短肌的肌张力增高,应重点在上述肌肉的拮抗肌部位取穴,如居髎、承扶、殷门、足三里、绝骨、丘墟、足临泣等。
1、电针疗法
?处方:肩髃-肩髎、天井-纠内旋、外关-内八邪、内髀关-下血海、阳陵泉-纠内翻。
?方解:痉挛期运用电针,采用疏波,兴奋其瘫痪肌的拮抗肌,使拮抗肌产生运动,不仅可以提高拮抗肌的肌力、肌张力,同时可以降低瘫痪肌的主动肌肌张力,来纠正异常的运动模式。
?操作用脉冲电针仪选疏波,正极连上端穴,负极连下端穴电流量以肢体肌肉出现节律性收缩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0次为1疗程,休2日。上述治疗可以拮抗痉挛性瘫的肌张力,使之有利于向分离期发展,电流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此时,上肢取肩髃-肩髎,通电后可以防止偏瘫肩,取天井-纠内旋,通电后可以使上肢向后外方向旋转,使瘫痪肌张力逐渐减弱,痉挛消失;手部屈曲时,选用外关-内八邪通电后,可以使手产生屈伸动作。下肢取内髀关-下血海、阳陵泉-纠内翻,通电后,可使足向外翻。
1、纠内旋:手三里外0.5寸,内有旋后肌使前臂后旋
2、内髀关:髀关穴内侧1.5寸,直刺10~20mm,内有耻骨肌、长收肌,可使大腿内收内旋。
3、下血海:血海穴下1寸,平刺10~15mm,内有缝匠肌止点,使小腿屈曲和内旋。
4、纠内翻:外踝上3寸,腓骨后缘,直刺10~15mm,内有腓骨长肌、腓骨短肌,可使足外翻。
5、内八邪:中渚、合谷、后溪
2、头针疗法
处方:根据病变部位选对侧运动区相应部位,下肢瘫配足运感区,失语者配言语区,感觉障碍者配对侧感觉区相应部位。
操作:本法适合于中风后各期,快速捻针,每分钟转,留针30分钟,其间捻针3次,每次2分钟,同时配合肢体活动
中风后吞咽困难的针灸治疗
吞咽从功能上可分为4个阶段:口准备、口、咽和食管阶段。
前两个阶段是自主阶段。
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大脑半球病变和以延髓为中心的脑干部病变。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特点
大脑半球病变中,一侧病变在数周内自然恢复的病例较多。
若存在两侧性病变的则呈假性球麻痹状态,假性球麻痹在口准备阶段、口阶段障碍严重。
球麻痹由殃及脑干部延髓吞咽中枢的病灶引起,伴有咽部感觉缺失、咽反射消失、舌肌萎缩及震颤等,为延髓运动神经核如疑核、舌下神经核,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等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所致。障碍主要发生在咽部期。
针刺治疗---1.项针
风池、翳明、供血(风池穴直下1.5寸),刺入约1~1.5寸,针尖稍向内下方,施以每分钟转捻转手法各约15秒,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3次后出针。
项针---高维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
针刺取穴:风池、翳明、供血(风池穴直下1.5寸)、治呛(喉结与舌骨之间的凹陷中)、吞咽(舌骨与喉结之间,正中线旁开0.5寸凹陷中)、发音(喉结下0.5寸,正中线旁开0.3寸)、廉泉、外金津玉液,配穴:太冲、丰隆、太溪、三阴交。
针刺治疗---2.舌针
云南省老中医管正斋。
选穴:心穴(位于舌尖部)、脾穴(沿舌面前后正中线向后1寸,旁开0·4寸)、肾穴(沿舌面前后正中线向后1·6寸,旁开0·4)。
操作方法:针刺前先给予1/高锰酸钾液漱口,让患者自然伸舌出口外(如舌不能伸出者,可由医者左手垫纱布敷料固定舌体于口外),常规消毒舌面各穴,选用1~1·5寸毫针快速进针,进针1~2分许,拇指向右大弧度捻转12次,最好出现舌体抽动,不留针。
针刺治疗---3.咽后壁点刺
令患者张口,用压舌板将舌体向后下方推压,以3~4寸芒针点刺悬壅垂两侧之咽后壁,每侧3~5点,有少量出血或不出血均可,不留针。
大量的基础研究证实,针灸推拿能改善局部血液供应,增加局部供血,减轻组织损害,改善局部微循环,有助于患肢水肿疼痛的缓解和功能的恢复。
温馨提示:如果大家有“中风康复问题”的困扰,医院康复治疗室(新病房大楼三楼东区)前来咨询哦!我们将专业贴心的为您服务!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好医院北京哪里医院看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6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