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运动功能障碍
3.1.1康复治疗开始时间
脑卒中早期康复一直是康复领域专家推崇的理念,但是过去对治疗开始的时机选择存在争议,这将关系到急性卒中患者能否获得最大程度的功能恢复。尽管那些病情不稳定的患者被认为不适合做任何恢复性训练,但研究通常表明急性卒中患者应当进行早期的活动来防止深静脉血栓、皮肤衰退、挛缩形成、便秘和肺炎。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应包括关节活动范围的练习和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和体位改变等,随后活动水平进一步增加,应当在药物治疗同时提供。早期运动还应当包括鼓励患者重新开始活动和社交的自理。
文献关于脑卒中早期开始的研究较少,对于早期开始时间的界定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了脑卒中最佳康复时机的选择存在争议。“早”通常意味着干预是在卒中发作之后不久一段时间开始,“卒中后早期”仅仅代表治疗何时开始。由Paolucci及其同事调查了起初20天就接受治疗的患者预后之间的差异,发现开始治疗的时间与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反向关系。在最初的20天之内进行处理极有可能获得满意的治疗反应,治疗晚者则结果相应较差。近期国际上的两项多中心研究表明,早期进行康复,能提高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减少併发症,7天内开始康复疗效疗效优于卒中后1月或15-30天开始康复的患者,国内国家“九五”公关课题研究结果提示在卒中后2周内开始康复,可以获得较好的康复效果。
推荐:
i.推荐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72小时后,应尽早进行康复治疗(A级推荐,I级证据)。
ii.推荐患者尽可能多的接受全面的康复治疗来以期获得最佳的功能水平,减少併发症(A级推荐,I级证据)。
3.1.2康复治疗强度
适当的康复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病人的功能预后,这是现代康复实践带给我们的理念,特别是对损伤级别较轻的患者而言。有关脑卒中后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研究很多,但是由于众多研究的异质性和康复干预的内容或关于康复治疗强度的界定的不统一,康复干预的强度同功能预后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的证据不足,同时缺乏对强度下限(在此之下干预是无效的)和上限(在此之上的轻微改善是微不足道的)的界定,对于任何治疗都会使通常明确的方针变得不可能实现。
两项meta分析认为较大的强度对好的预后影响不大。Lanhorne等人得到这样的结论,接受较大强度的理疗可以使死亡或病情恶化的情况减少同时还可能增加痊愈率。最近有关上肢功能训练治疗的meta分析试验认为“在训练治疗的数量和持续时间方面有对照组和无对照组之间研究结果的差异提示多接受训练治疗或许是有益的”。一项有关康复治疗的强度的RCT选取了例住院病人,他们均接受强化、常规、非门诊治疗,从中发现了一种更强的剂量-反应关系,产生更好的结果,在ADLs能力方面更明显。Kwakkel等将例伴有上肢和腿损害的中脑动脉卒中患者随机分配成3组,分别重点上肢训练,腿的重点训练或上肢和腿固定,每一项治疗持续30分钟、每周5天,共20周。到第20周腿训练组ADLs、行走以及敏捷度积分好于对照组。然而上肢训练组只是敏捷度积分较好。
临床试验提供的功能预后强度的剂量反应曲线证据不足。有必要谨慎解释这些研究,因为有些患者可能不会耐受高于正常水平的治疗。其他的患者可能不会受益,因为他们不属于已被证实受益患者的一部分。由于各研究的特异性,没有现成的有关强度或持续时间的特别准则。
3.1.3肌力
肌肉无力是卒中后常见的损害,肌无力和肌肉痉挛是影响卒中后病人运动功能的主要因素。然而,长期以来神经促通技术经常强调对于痉挛的控制而忽视了潜在的肌肉无力,另一个常见的干预重点是功能训练,有时却忽视了起主导作用的肌力缺陷。卒中病人的下肢肌力强化与步行速度是相关的,下肢肌力强化也与老年人摔倒的危险性呈负相关。近期的一些研究证实了肌力强化训练对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积极作用。Weiss等人通过给以脑卒中病人高强度渐进式抗阻训练,证明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患侧和健侧的下肢髋膝力量、静态和动态平衡能力,提高运动功能。另外其他研究也表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特定的任务训练也能提高肌肉力量和运动功能。
推荐:
对于脑卒中肌力差的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针对相应的肌肉给予以下康复训练方法:
i.适当的渐进式抗阻训练进行肌力强化;(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i.功能电刺激;(B级推荐Ⅱ级证据)
iv.特定任务训练。(B级推荐,Ⅱ级证据)
3.1.4痉挛
痉挛被定义为速度依赖的紧张性伸反射过度活跃,它是卒中后病人一个最重要的损害,由于挛缩限制了受累关节的活动或者出现疼痛,将会妨碍康复而且可能限制了病人的恢复潜力。肌肉痉挛的肢体轻瘫病人发展成挛缩的危险性很高。对于防止该并发症导致功能丧失,早期治疗是关键。
典型的治疗痉挛的方法是阶梯式的,开始以最小侵入式的疗法,逐渐过渡到更多侵入式的疗法。体位摆放、被动伸展和关节活动度训练可以缓解痉挛,而且痉挛的病人应该每天做数次。影响到功能的挛缩的矫正方法还包括夹板疗法、连续性造模或手术纠正。没有可靠的资料对不同的运动疗法、使用或不使用抗痉挛药物作比较。
替扎尼定、巴氯芬、丹曲林和安定是常用的的治疗痉挛的口服药物。卒中病人抗痉挛治疗的对照研究证据很有限,而大多数研究的结论是可缓解痉挛和疼痛,但没有得到明显的功能改善效果。在一项开放药物标示剂量逐步调整研究中,替扎尼定显示对慢性期卒中病人的痉挛和疼痛有改善作用,而没有运动强度的下降。有关支持丹曲林用于卒中并证实有效而且没有认知副作用的试验资料非常有限。有一些资料支持口服的巴氯芬用于卒中病人,报导口服巴氯芬可产生明显的镇静作用,而且与其它的疾病相比,对卒中患者的痉挛影响要更小。
安定在卒中病人中是相对禁忌使用的,至少在卒中的恢复期。还有几个治疗痉挛的方法。酚/酒精神经松解术对于降低痉挛已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一种侵入性的方法,而且治疗作用不可逆,也有潜在的显著副作用。有多个RCT研究都支持使用肉毒毒素注射用于治疗选择性的卒中后痉挛病人。这些研究肯定了肉毒毒素注射的有效性
推荐
i.推荐痉挛和挛缩应通过抗痉挛肢位、关节活动度训练、伸展、夹板疗法或手术纠正等方法治疗。(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痉挛导致的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时,建议使用替扎尼定、丹曲林和口服巴氯芬。替扎尼定应专门用于慢性期的卒中病人(B级推荐Ⅱ级证据)。
iii.在卒中的恢复期,不推荐使用安定或其它苯二氮卓类药物,因为对恢复可能会有不利的影响,另外会产生有害的镇静副作用。(B级推荐,Ⅱ级证据)
iv.对于部分合并有功能丧失或疼痛的痉挛病人以及痉挛导致皮肤不卫生或功能下降的病人,建议使用肉毒毒素或酚/酒精。(B级推荐,I级证据)
v.慢性期卒中病人如果痉挛导致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时,建议鞘内注射巴氯芬(B级推荐Ⅱ级证据)。
vi.如果痉挛导致疼痛、皮肤不卫生或者功能下降时,也可考虑神经手术方法,例如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或者破坏背根入口区。(C级推荐,III级证据)
3.1.5强制性运动疗法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MovementTherapy,CIMT或CIT),又称强制性治疗,是8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方法[14]。该方法通过限制健侧上肢,达到强制使用和强化训练患肢的目的,自应用于治疗慢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以来[15],强制性运动疗法得到较大发展,其原则在神经康复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并获得成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白癜风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