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年全球约万人死亡,其中万人死于慢性病,占比高达68%。
全球慢性病防治形势日益严峻,在中国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人民生命健康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
全社会参与,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流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为加强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的整合,促进慢病防治,年11月27日,中国慢性病大会在京开幕,近百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参与了交流。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胡大一
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慢性病防控才有希望
著名心血管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胡大一说,应对慢病的挑战,单独靠信息,医院、医生站出来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慢病防控就毫无希望。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是不健康的社会环境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共同作用形成的,因此,生活方式治疗是一级预防的基石,二级预防的基础。
公共卫生、预防医学领域有大量生活方式治疗的研究成果和指南,但没有应用到临床医学,未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目前的医疗保险也都只用在了患病以后,疾病复发造成的成本越来越高的医疗技术费用支付上,没有形成生活方式治疗、康复治疗的保险付费机制。
对此,首先,要架起健康教育和行为改变的桥梁;其次,把生活方式治疗融入临床实践。医院,目前我们的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生活方式治疗、预防及康复的机制。第二,医生必须发挥健康生活方式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效果。如果医生团队中肥胖、吸烟者甚多,那么健康引领很难有希望。培养医疗人才方面,从本科到毕业后教育,不能仅仅是学习利用生物技术的、消极的对症治疗,而是要扩展到预防、康复和整个生活方式干预。总的来说,只有以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为首要目的,医学才可持续发展。
如果只是单纯用生物学模式来应对慢病,就非常的无奈和苍白。因为,慢病是由不健康的理念、不健康的生活环境及方式形成合力而构成的。
↑医院院长王辰
预防医学的培训应是“半成品”医生到“成品”医生的必由之路
很多临床医学学生对于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和公共卫生学只了解皮毛,并没有着重接受这方面教育。而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个学时中,个学时都与职业和人文素养有关,而临床医学知识则被严重淡化。
面对临床医学学生的预防医学知识储备不够,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储备不够的现状,怎样才能在临床机构里体现公共卫生职能呢?
首先是医教协同方面。首先要倡导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在临床医学学生的三大教育阶段即院校教育、毕业后继续教育、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培训方面,把公共医学、预防医学知识纳入进来。这是由“半成品”医生到“成品”医生的必由之路。
而另一方面,现在在预防和临床医学的交合上已经做了一些工作了,比如控烟与呼吸慢病监测相结合等方面。而对于将来本科阶段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合一,还要经过谨慎的调研、决策和尝试。
↑首都医科医院副院长王拥军
防治脑血管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国人脑血管病平均发病年龄为65岁,芬兰是75岁,美国总体为71岁,其中美国白人同样为75岁,和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人发病早了10年。推迟脑血管病发病时间,是中国脑血管病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国出血性脑血管病患病率是西方人的3倍,中国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占所有住院患者23%,而在加拿大仅为7%。另外,颅内动脉狭窄是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发病基础,而白种人多为颈动脉病变引起。所以,西方人的防治指南用于中国人是行不通的。
防控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发病之前的一级预防,现在的提法是“关口前移,重心下沉”,前移到什么时候呢?应该是从出生时就开始干预,越早效果越好,但越早成本也会越高。我们应该借鉴美国的经验,先管理好血压。
发病之后的二级预防是不是没有防控可做了呢?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分为致残性和非致残性,目前对于致残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手段很有限,没有专门药物,只能靠康复治疗来康复。而非致残性的有两个结局,少部分人没有后遗症,而大部分人会复发,转化为致残性的。所以,这种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二级预防的重点。
年9月的“香山会议”对于脑血管病防控提出的战略口号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降低脑血管病的危害,“两个基本点”是指控制高血压和高危非致残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国家卫计委信息中心主任孟群
“互联网+医疗”将在“十三五”继续显身手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年城乡居民因病死亡因素前三位是肿瘤、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信息时代,如何让信息技术在慢病防控上发挥作用呢?
其实,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已经有了快速发展,无论是公共卫生还是临床医学,信息技术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如健康管理App、电子病历、网上挂号等,全都是这一时期的丰硕成果。
要想真正有效实施分级诊疗,技术、集成平台,“互联网+”将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手段将实现在线转诊、在线会诊、医患沟通、自我健康监测,并组织医友会、患友会等。
好的老年社区都是医养结合做得到位的社区,老人用一键呼救、可穿戴设备,都可把身体信息传递到社区卫生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将据此提供随访、精神慰藉和生活照护。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针对的是医疗服务当中的一些痛点,如看病“三长一短”(挂号、候诊、收费队伍长,看病时间短),院前、院中、院后不能有效衔接等。
↑首都医科医院心内科主任马长生
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步改变医疗模式
无线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医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移动医疗得以成为现实。移动医疗不仅使医疗服务更加方便快捷,而且有利于缩小医疗服务的区域差异,降低医疗费用,提升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减少劳动量,最终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移动医疗通过多种方式改变现有医疗模式。首先,广泛应用的疾病和健康管理App通过收集和有效使用大量患者的数据,可以实现疾病的检测和预警。许多移动产品整合了临床决策支持软件,通过分析患者具体信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决策。
第二,移动医疗产品可以协助医生和患者更高效的实现疾病的管理,能医院或就诊开销。移动医疗技术通过整合电子医疗记录,还能有助于避免重复医疗,或者通过改进时间安排和记账方式来减少管理支出。如在最近的一项健康计划中,通过短信的方式提醒患者监测血糖水平和及时复诊,减少了8.8%的糖尿病项目支出。
第三,许多移动医疗技术能扩展医疗覆盖范围,例如通过远程患者监控扩展了医疗提供方执业范围,患者无需去门诊咨询专家就能获得医疗建议。在传统模式之外提供医疗建议能够扩大医疗对未参加医保、边远地区居民的覆盖。移动医疗除以多样的手段提供疾病防治和健康信息之外,还可以实现疾病远程诊断和治疗,患者依从性监测,健康与疾病管理,医疗质量监测等方面的目的。此外,移动医疗还有助于满足精准医疗和个体化医疗对医疗数据的需求。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所长施小明
加强雾霾天气主要污染物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预警
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特别是年以来许多地区大气污染(雾霾)天气频发,污染来源由“煤烟型”污染为主向“复合型”污染转变,给人群健康造成了危害,其对健康的影响成为
↑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肖毅
医院及公众对睡眠呼吸疾病风险的认知
睡眠呼吸疾病属于呼吸系统慢性病。慢性睡眠呼吸疾病在初始阶段,部分人群没有症状,部分人群有轻微的打鼾。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有阻塞性睡眠呼吸症、中枢神经睡眠呼吸症等。临床上较为多见的是阻塞性睡眠呼吸症。其症状为打鼾、夜间的呼吸暂停、晨起后口干。对健康有严重影响,可能诱发心血管病等。
在国际上,阻塞性睡眠障碍发病率,男性为4%,女性为2%。国内的统计数据显示,上海男性30岁以上的发病率为3.62%,北方长春男性的发病率是4.81%。实际上远远高于这些数据。
阻塞性睡眠障碍常规筛查,一般用便携式检测仪。但如果要诊断,医院做夜间检测。也可以通过做问卷,针对打鼾、乏力、呼吸暂停、高血压等问题进行回答,获得疾病信息。就治疗而言,基层诊治设备的配置主要是便携式监测设备、脉氧仪、治疗仪器CPAP、AUTOCPAP。治疗方法主要有:UPPP和其他ENT手术治疗、颌面外科手术,这两种治疗方法都能很好的达到治疗效果。个别人通过减重手术也可以有效治疗。也有极少部分患者会选择安装口腔矫治器。
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水平,对医疗单位及医务人员而言,还需不断配备和更新相应的诊断及治疗设备;相关医师及技师要通过培训定期更新知识;还应做好科普宣教工作,以增强全民的健康意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
肥胖是因为营养不良
“肥胖是营养不良”,这是去年在罗马召开的第二届世界营养大会上提出的概念。具体来说,营养不良有三种,第一种是没吃好,第二种是微量营养素的缺乏,第三种是超重和肥胖。那么,如何来评价超重与肥胖呢?肥胖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引起重视,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提出用体重指数(BMI)来判定成人的超重和肥胖。BMI大于等于25属于超重,大于等于30属于肥胖。要全面推进我国的肥胖控制工作,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诊断标准。
经过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分析,发现中国人的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风险密切相关。最后提出中国人的BMI与腰围的切点分为四种,一个是体重过轻即BMI小于18.5,18.5≤BMI24为体重正常,24≤BMI28为超重,BMI≥28为肥胖。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肥胖与超重比例是3:1,美国与欧洲是1:1,我国国民肥胖程度虽然没有美国、欧洲严重,但发展态势迅猛。值得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那里最好治白癜风有哪些偏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wh/8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