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下肢动脉缺血症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硬化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称伯格病)。医院(90医院)干细胞治疗中心认为下肢动脉缺血症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为缺血期,主要表现为患肢怕冷、麻木和针刺感,检查时可发现足背有瘀斑样改变,足趾尖和趾甲明显增厚、苍白,患肢皮肤温度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紧接着就出现行走困难,即患者的行走速度减慢,行走距离缩短,并出现跛行。患者一般行走米以内,就感到患肢麻木胀痛,必须停下休息片刻方可继续行走。因此,这种症状又被称作“间歇性跛行”,此期也可称作“间歇性跛行期”。
如果疾病进一步发展,就进入中期,在上述症状逐渐加重的基础上,中期的主要特点是疼痛。患者行走时疼痛,休息时也疼痛,而且越是夜深人静,疼痛越剧烈,因此该期又被称为“静息痛期”。
晚期也称作“坏死期”,主要表现为足趾、外踝、足跟等末梢部位逐渐出现发黑、坏死,并在坏死的基础上发生感染,形成溃烂。患者彻夜难眠,疼痛难忍。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下肢血液供应正常,那么用热水洗脚会起到保健作用,这是因为热水洗脚提高了足部组织的代谢率。但是,在代谢率提高的同时,也会导致局部组织耗氧量增加,此时若下肢处于缺血状态,就会使缺血程度加重,组织获得的氧分不足,最终就会出现足部组织坏死,也就是变黑了。
糖尿病人为何会发生下肢缺血?
能导致下肢缺血的原因很多,对老年人而言,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性血管疾病。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持续增高,糖尿病性血管疾病(如糖尿病足)也越来越多见。
除了以上介绍,动脉硬化闭塞后也会使下肢处于缺血状态;还有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也会导致下肢缺血。
下肢缺血诊治的三大误区
误区1:腿脚酸痛并非缺钙惹的祸
如果时常感觉腿脚酸痛或者行走困难,那不一定就是骨骼出了“故障”,很有可能是肢体缺血造成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一般来说,腿脚酸痛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早期的典型表现,然而,多数老年人对此总是不以为然,常习惯性地把这种酸痛归咎于缺钙。
事实上,若仔细分辨我们就会发现,因动脉闭塞而导致的腿酸具有显著的特点。患者起初常会出现“间歇性跛行”。病程后期,即使静止不走患者也会感觉下肢疼痛难耐,并在夜间和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表现明显。
“间歇性跛行”是指患者在步行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肌肉酸痛,坐下小憩酸痛感缓解,但再次行走后又会疼痛,这是因为一般人在行走时,下肢肌肉对氧的需要会增加。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者的动脉通常都很狭窄,因此,步行时体内会出现无氧代谢并生成乳酸等代谢产物。这些物质易刺激神经,使患肢尤其是小腿肌肉出现明显酸痛感。
一旦进入疾病后期,患者动脉容易闭塞,致使肢体处于极度缺血状态,尤其在夜间和冬春季节气温较低时,患者会出现强烈的“静息痛”。此外,由于皮肤和肌肉组织的活力逐渐丧失,患足最终会出现脚趾溃疡、发黑坏疽、反复感染,产生所谓的“老烂脚”。此时,相当一部分患者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误区2:自查足背评估潜在风险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并非防不胜防,初期自我检查有时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防御效果,比如,若经常出现小腿疼痛,或者脚发凉,就应当留心注意一下脚部皮肤颜色。一般当下肢缺血时,足部皮肤颜色会泛白或出现紫红色。同时,还可用手触摸足背是否有发凉、动脉搏动变弱或消失等情况,一旦发现上述情况,那么患此病的可能性就很大。
此外,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有关,同时也与肥胖、糖尿病、长期伏案工作以及家族史不无关系。
因此,需要提醒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患者以及嗜烟人群,当走路感觉腿疼时,也可考虑前往血管外科接受全面的血管检查,以排除是否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对于已确诊的患者,应及时采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聚集的治疗措施,若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严重,可通过手术重建患肢的血供,其中,下肢动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通过微创方式进行,风险较低。
误区3:抛开“热泡”陋习
我们都知道,足部保暖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而言很重要,但却很少有人了解,如果用热水袋为其暖脚或用热水泡脚,反而会加重患者下肢缺血,使病情加重,事实上,下肢动脉硬化的家庭护理也大有讲究,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抛除陋习。
首先,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放弃吸烟等不良嗜好,禁食高脂、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同时,还应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平时走路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发作,但是,久卧不动也不可取。建议适当参加步行锻炼,以便增强下肢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促使闭塞动脉周围侧支血管的形成和开放。另外,患者还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下肢缺血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多由动脉硬化闭塞症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该病早期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出现静息痛及肢端坏疽,轻者影响生活和工作,重者因截肢而致残,甚至危及生命。除了手术治疗外,目前许多学者认为,体育锻炼具有主动性、全身性及自然性的特点,对周围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一定作用,尤其对下肢缺血导致的间歇性跛行有良好疗效。
临床实践发现,戒烟和步行锻炼结合药物治疗不仅可以显著减轻或治愈间歇性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治疗以及在术后治愈残余的轻度间歇性跛行,从而获得最佳疗效。
运动处方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病种、病情以及有无合并症等综合确定。运动强度与运动时间决定运动量。一般采用小强度、长时间的运动处方。运动强度以运动时心率为~次/分钟、净增心率(运动时心率减去安静时心率之差)小于30次/分钟为宜。运动时间以30~60分钟、运动频率以每天1~2次为宜。
国外学者观察,间歇性跛行患者运动应达到接近最大疼痛时停止效果较好。如果患者运动后在小于30分钟的时间内出现最大疼痛,说明该运动强度过大,应适当减小;若运动后出现最大疼痛的时间大于60分钟,说明该运动强度过小,应适当加大,使运动后出现接近最大疼痛时间调整在30~60分钟为宜。每次运动结束时不应骤然停止,要逐步减速直至停止。运动处方应因人而异,循序渐进。开始运动时应在医护人员或家人的陪护下进行,以便随时调整运动处方和防止意外发生。
体育锻炼有多种形式,以步行为主要运动方式。步行可分为平坦路段和坡度路段两种,以平坦路段多用。步行锻炼速度分为三种:
慢速:70~步/分钟
中速:~步/分钟
快速:~步/分钟
由于患者大多为老年人,且多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故多采用中、慢速步行锻炼。
适应症: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性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导致的一期、二期下肢缺血患者。
禁忌症:发热、肢体或创面有感染、深浅静脉血栓形成及动脉瘤等患者,避免引起感染扩散、血栓脱落及大出血。下肢缺血会引起患肢疼痛、麻木感、冷感,间歇性跛行及溃疡等。严重的下肢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以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疗效常不理想,仍有一些病例除了截肢别无选择。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采用缺血肢体多点注射及血管腔内注射,治疗后患肢疼痛及冷感改善明显,并且对间歇性跛行有效,同时对足部溃疡或坏死创面有明显好转,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减少截肢率。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具有以下特点:
1、有效缓解肢体疼痛,对因肢体缺血伴随其他原因的溃疡愈合及截肢创面愈合有促进作用,从而降低截肢平面,减少截肢(趾)率、再截肢率。
2、安全性首先,对于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无法接受常规手术或介入手术的高龄患者仍适用。其次,移植采用的是患者本人的骨髓干细胞,不存在排异问题。
3、实用性操作简单、创伤小。
白癜风治的好吗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病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0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