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于年9月17日-20日在成都圆满结束,来自全国余名专家参加了此次盛会。
会议期间同步举行了“缺血性卒中血管干预研究进展高峰论坛暨TISS研究中期沟通会”,医院副院长、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副主席王拥军教授,重庆医科大学副校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会长、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副主席谢鹏教授,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组长、第十八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副主席刘鸣教授,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常委、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黄一宁教授担任本次高峰论坛主席。与会专家就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干预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现整理精彩内容与大家分享。
大会主席王拥军谢鹏刘鸣黄一宁血管保护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的临床医院董强教授
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董强教授指出,尽管近50年来,卒中和血管事件复发率下降,但我国卒中防治的形式依然严峻。对缺血性卒中的处理及二级预防均以病因分型为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类型,对缺血性卒中的防治以大动脉保护为基础。由此可见,脉粥样硬化斑块为核心的血管保护在缺血性卒中防治中具有重要价值。这为深入探索中药通心络通过多种机制实现血管全面保护、稳定易损斑块、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启示。
医院张运院士发表在《美国生理学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剂量的复方制剂通心络可明显降低实验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率、斑块的易损指数,效果与辛伐他汀相当,并且同期刊发题为“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可见我国中医药在疾病防治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近日,发表于《欧洲心脏病杂志》的研究显示,通心络能够抑制斑块滋养、血管滋生,减小斑块负荷,稳定斑块。该杂志年影响因子高达15.8分,在国际所有心血管领域杂志中排名第二。
为了更进一步评价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减少血管事件的作用,张运院士牵头开展了CAPITAL研究(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于年3月启动,共计纳入病例例,全国35医院参与。目前研究已全部结束,最终结果将在国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公布,值得期待。
董教授最后介绍了他们团队的研究成果:通过建立大鼠中动脉缺血再灌注和永久缺血模型,观察到通心络可以明显改善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同时减少梗死面积;进一步分析显示,通心络可显著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下调梗死后自噬相关蛋白LC3的表达,同时上调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梗死后脑微血管密度及糖代谢。以上结果较好解释了通心络在改善神经功能、减少梗死面积方面的积极效果。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新途径?上海交通大医院陈生弟教授
上海交通大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生弟教授指出,今年4月刚刚公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明确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特异性治疗的主要手段为为:第一,改善脑血循环,进行血管再通,迅速复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第二,神经保护,减少再灌注损伤、抑制缺血级联反应以减轻神经功能缺损。
目前血管再通,恢复血流主要措施为溶栓,但是溶栓治疗由于受时间窗以及我国医疗条件的限制,治疗率非常低,而且溶栓后大血管再通仍会出现无效灌注或者再灌注损伤,导致梗塞范围扩大和神经损伤加重,也就是说大血管再通后,并不等于小血管再通。可见,大血管再通后,仍未能解决微血管损伤问题。而脑梗死治疗的另一个重要途径神经保护,虽然从理论上讲,能够改善卒中结局,但截至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被指南所推荐的药物。
研究发现,通心络能够保护脑梗死缺血区微血管超微结构,增加梗死缺血区微血管的密度,促进梗死缺血区微血管新生,抑制脑梗缺血区的微血管痉挛,同时还能够抑制缺血自由基损伤,减少兴奋性氨基酸释放,从而减轻再灌注损伤。通心络正是基于确切的微血管保护作用而达到神经保护的作用的。最终带来的临床益处:第一,可以增加脑血供,改善微循环,减少再灌注异常区域面积,从而缓解临床症状;第二,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质量,从而改善卒中的结局。
医院副院长、神经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进胜在会上介绍了局部脑网络研究进展。脑梗死除局灶性损伤之外,可引起与之发生联系的神经纤维(中枢和周围)的顺行性、逆行性损害和丘脑继发性变性等全脑神经网络改变,延缓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曾教授的研究显示,皮层下梗死后锥体束继发性损害阻碍神经功能恢复,脑桥梗死后锥体束小脑中脚继发性损害阻碍神经功能恢复。而继发性损害越严重,神经功能恢复就越困难。在动物模型中,通心络可减轻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核(VPN)神经元丢失、增加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促进细胞向神经元分化。对此,曾教授总结道,脑卒中后局部脑网络的中枢和周围神经均可受到损害,并影响神经功能恢复,但其机制尚未阐明。最后,曾教授总结说,通心络可减轻卒中后局部脑网络损害,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这为该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减少卒中患者的功能结局提供了依据,值得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临床观察。TISS中期研究进展、问题及对策
首都医科医院郑华光教授
首都医科医院郑华光教授介绍,为了进一步规范化研究通心络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由王拥军教授牵头开展的国家项目“通心络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TISS)”,目前正在全国近70医院中开展,该研究计划入选例患者,目前已入选余例。郑教授说,TISS研究主要评价基础治疗±通心络对缺血急性期(发病72小时内)神经功能、卒中复发、其他血管评价及安全性等方面影响。
医院多、样本大、参与会家级别高,如果取得阳性结果,将为通心络临床应用提供高级别证据支持,将会成为国内缺血性脑卒中循证研究的典范!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在哪里白癜风的临床表现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0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