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的危险因素
引起COPD的危险因素包括体易感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两个方面,两者相互影响。
(一)个体因素
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COPD发病的危险性。支气管哮喘和气道高反应性COPD的危险因素,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与机体某些基因和环境因素有关
(二)环境因素
1.吸烟为COPD中药发病因素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
3.空气污染
4.感染
COPD肺功能检查诊断指标
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者,可确定为不能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
基本卫生保健的特点
基本卫生保健具有社会性、群众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等特点。
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
一、药物治疗:最常用最主要的方法,我国管理部门对药品的定义为:“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根据药物的性质、剂型、组织对药物的吸收情况及治疗需要,药物给药途径可有口服、舌下含化、吸入、外敷、直肠给药、注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动脉注射)等。
二、手术治疗
三、介入治疗
四、放射治疗
五、物理治疗
血压升高患者心血管风险水平分层
职业病与工作相关的区别
人们在工作环境中因直接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导致的疾病称为职业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将职业病定义为“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素而引起的疾病”。
如果职业因素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唯一直接因素,而是诸多因素之一,并且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促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而且通过控制有关职业因素,改善生产劳动环境,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这类疾病称为工作有关疾病。常见的工作有关疾病有:矿工的消化性溃疡,建筑工的肌肉骨骼疾病(如腰背痛),与职业有关的肺部疾病等。工作有关疾病应与职业病相区别。
职业病具有下列五个特点:
1.病因明确,为职业性有害因素,控制病因或作用条可消除或减少疾病发生
2.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童)-效应(反应)关系,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别的
3.群体发病,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出现个患者。
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
5.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院制人群发病
预防医学的目的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以体质指数为肥胖程度的分类指标(技能)
中国的分类标准是: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23.9kg/m2为体重正常,24-27.9kg/m2为超重,≥28kg/m为肥胖。
队列研究的类型
1.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由研究开始时是否暴露来决定,研究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时间才能得到
2.历史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现在开始,而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特点是追洲到过去某时期决定人因素的暴露史,然后追踪至现在的发病或死亡情况
3.双向性队列研究,该方法是以上两个方法的结合。根据历史档案确定暴露与否,随访至将来的某个时间确定结局,故称混合性队列研究
健康调查表的填表基本要求
1.健康信息记录表填写一律用钢笔或水笔,不得用圆诛笔、铅笔或红色笔书写。字迹要清楚,书体要工整。数字或代照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数字和编码不要填出格外,如果数字填错,用双横线将整笔数码划去,并在原数码上方工整写正确的数码,切勿在原数码上涂改
2.在各种记录表中,凡有备选答案的项目,应在该项目栏的“□”内填写与相应答案选项编号对应的数字,如性别为男应在性别栏“□”内填与“1男”对应的数字1。对于选择备选答案中“其他”或者“异常”这一选项者,应在该选项留出的空白处用文字填写相应内容,并在项目的“□”内填写与“其他”或者”异常”选项编号对应的数字。各类表单中没有备选答案的项目,用文字或数据在相应的横线上或方框内据实填写。
3.健康信息记录表个人编: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有效识别和便于查找所收集资料的个体。因此,编码的每一位数字都应该有具体的含义。如为一家企业职工的健康管理进行健康监测,那么要统一为这些职工健康记录表进行编码,采用8位编码制,前2位为城市码,接着的2位为企业,第5~6位为车科室码,最后2位为个人序号码。这样可以方便地识别和查找某人在什么城市、什么企业、什么科室,且不会出现编码重复的问题。同时也建议将身份证号作为统一的身份识别码,为在信息平台下实现资源共享奠定基础
4.各类健康记录表中涉及的日期类项目,按照年(4位)、月(2位)、日(位)顺序填写。
运动干预的过程和内要包括(技能)
1.运动训练前常规体格检查
2.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剂童)效应(反应)关系,所接触的病因大多是可检测和识别的。
3.群体发病,在接触同种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人群中常有一定的发病率很少只出现个别患者
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大多数职业病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发现愈晚,疗效也愈差。
5.重在预防,除职业性传染病外,治疗个体无助于控制人群发病
生活方式相关的危险因素-甘油三酯(技能)
甘油三酯是血液中另外的一种脂质。人们在用餐后,机体将来源于食物的脂肪消化、吸收,并在“载体”蛋白质-称之为脂蛋白的作用下转运至机体各部位。甘油三酯经血液转运后可在多种组织中储存。
膳食胆固醇的来源仅限于肉、蛋或乳制品等动物性食品,而甘油三酯的来源既可以是动物性食物(饱和脂肪),也可以是植物油(不饱和脂肪)。油脂和动物性食物中各种类型的脂肪酸的主要成分就是甘油三酯。其他的甘油三酯由肝脏合成,合成所需原料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酒精。这一合成途径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储存能量。甘油三酯从总量来说占人体脂肪组织的95%以上。
一般来说,甘油三酯水平高的人罹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就大。不过,假如胆固醇水平保持正常,仅是单纯性的甘油三酯升高,则造成的危险性就要低的多。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还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对已经有心脏病。饮酒和胰腺疾病也会使甘油三酯的水平升高。
当一个人的膳食由动物性食物为主转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时候,其胆固醇水平会大幅度下降。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其甘油三酯水平不降反升,这是因为膳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被转化为甘油三酯而运往身体各部位,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增加心脏病的危险性。
健康风险评估报告
健康风险评估报告的种类和各种报告的组合千差万别,较好的情况是评估报告包括一份给受评估者个人的报告和一份总结了所有受评估者情况的人群报告。同时,与健康风险评估的目的相对应,个人报告一般包括健康风险评估的结果和健康教育信息。人群报告则一般包括对受评估群体的人口学特征概述、健康危险因素总结、建议的干预措施和方法等。
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
预防医学体系可分为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社会与行为科学以及卫生管理学五大学科。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1.定义与特点: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是指以因约定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为给付保险金条件,为被保险人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减少或者中断提供保障的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一般分为短期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失能收入损失保险,而这两种形式既可以作为团体保险,也可以是个人保险。目前国际市场上较为普遍的是团体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可以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支付保险费,也可以是政府强制的社会失能收入损失保险。
2.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具有如下特点
(1)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界定的核心包含两点,一为工作能力丧失,二为失能导致收入损失。失能的界定有两种情况:全部失能和部分失能或永久部分失能。
(2)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主要是满足被保险人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后的基本生活需求,而不是承诺保证以往的生活方式,通常失能收入损失的保险金是失能前收入的百分比,并且最高额度限制在实现决定的限额范围内。赔付比例的设定是为了控制道德风险,避免失能收入保险金达到甚至超过以前的收入,从而造成被保险人将没有动力重新工作甚至拖延康复的情况
(3)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给付期间间可长可短。短期为1~5年,长期的通常给付至被保险人65周岁或70周岁。随着人口老龄化和退休年龄的延长,给付期间也延长到65周岁以后,甚至提供终生给付。
(4)在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合同中通常设有免责期条款。目的在于排除短期伤残而导致的小额保险理赔,如某些仅持续几天的伤残。同时保险合同一般允许暂时中断免责期。
(5)在实际操作中,失能收入损失保险最大的困难和风险是判断被保险人是否持续满足赔付条件,并在被保险人恢复工作能力的情况下及时终止保险金给付。
(6)特殊条款,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的保险合同中常常提供保费豁免,即约定在全残发生之后并持续处于全残状态时的保费将无须交纳。
5A戒烟干预模式
1.询问(吸烟情况);
2.建议(戒烟);
3.评估(戒烟意愿)
4.帮助(戒烟)
5.安排随访(防止复吸)
筛查和确诊糖尿病患者
筛查和确诊糖尿病患者通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筛查糖尿病患者:
(1)机会性筛查:社区医师在各种临床诊疗过程中,通过检测血糖在就诊者中发现或诊断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现空腹血糖≥5.6mmol/L(mg/d1),应建议其进行OGTT检测。
(2)高危人群筛查:根据高危人群界定的条件和特点,对符合条件的对象进行血糖筛查。
(3)从已建立的人群健康档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糖尿病筛查时的血糖检测结果中发现需要管理的糖尿病患者。
(4)从常规体检发现属于管理范围的糖尿病患者。
(5)主动检测:通过健康教育,促使患者或高危人群主动检测血糖,发现糖尿病患者;人群其他途径的筛查,如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糖尿病患者。
(6)收集社区内已确诊患者的信息:利用家庭访视等机会收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外的医疗机构确诊的糖尿病患者。
健康风险评估步骤
(1)采集个人健康信息、进行有关医学检查:服务对象在健康管理师、医生的指导下单独或共同填写“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信息记录表”,内容包括:疾病史、家族史、膳食及生活方式、体力活动等,并进行体格测量、心电图检查和临床实验室检查等。
(2)信息录入及报告打印:信息收集完成后,由健康管理医生利用互联网评估或计算机软件评估个人的危险因素情况,及特定疾病的患病风险,进而汇总“个人健康信息清单”、按病种分类的“疾病危险性评价报告”及“个人健康管理处方”等报告。
(3)跟踪指导:健康管理师或医生将评估的结果,包括健康信息清单、现患疾病及家族史、疾病危险性评价结果、疾病危险程度分级、健康管理处方及医生管理重点提示等信息定期提供给服务对象并解释,定期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提醒服务对象按健康管理处方及健康行动计划去做。服务对象也可通过电话、门诊咨询等方式与负责医生保持联系。使用互联网的服务对象可通过网站查询及使用自己的健康资料。
(4)随访(再次评价):按服务对象的疾病危险程度分级,可以根据临床指南以及疾病管理的原则制定随访的时间。对高度危险的服务对象的随访时间一般为每三个月一次,中度危险的服务对象的随访时间为每六个月一次,低度危险服务对象的随访时间为每年一次。
随访时服务对象可以再次填写“个人健康及生活方式信息记录表”,也可以采用“个人健康管理日记”的方法来作为随访的信息来源,如膳食、运动量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再次评估后服务对象会得到同样的一组报告,所不同的是所有的结果都将与上一次评价进行比较
(5)效果考核与评价:对被管理对象个人的考核,包括个人健康危险信息的知晓度;参加个人的健康改善知识、行为变化;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以及不同病种的控制率和有效率。对健康管理师及服务医师的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工作量(管理人数、工作记录等);参加者对服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等。
成瘾行为的特征
成瘾行为的特征:成瘾行为,指成瘾后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行为表现。它有两个重要的行为特征:
①已成为成瘾者生命活动中的必需部分,从健康的三维角度,可以观察到强烈的心理、生理、社会性依赖;
②一旦终止成瘾物质的使用,将立即引起戒断症状;一旦恢复成瘾行为,戒断症状将会消失,同时产生欣快感。
①生理性依赖:成瘾行为已在体内形成包括循环、呼吸、代谢、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基础,以适应烟、酒、毒品等本来是额外的需要。
②心理性依赖:成瘾行为已完全整合到心理活动中,成为完成智力、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关键因素。
③社会性依赖:一进入某种社会环境或某种状态,就出现该行为。如吸烟成瘾者假如不先吸烟就无法完成开会、人际交往、做报告等社会活动。
④戒断症状:一旦终止成瘾物质的使用,会出现空虚、无聊、无助、不安等心理异常,同时会出现嗜睡、流涎、恶心等躯体异常症状,是一组心理和生理的综合改变。烟、酒在成瘾后各有特异戒断症状。
开放式提问(超纲)
开放式提问是心理咨询中使用的一种技术,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开放式问题常常运用包括“什么”“怎么”“为什么”等词在内的语句发问。让来访者对有关的问题、事件给予较为详细的反应,而不是仅仅以“是”“或”“不是”等几个简单的词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引起对方话题的一种方式,使对方能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情绪等。
吸烟的相关定义:主动吸烟与被动吸烟
主动吸烟
直接从点燃的香烟或其他烟草制品吸烟雾(主流烟雾);通常主动吸烟的人称为吸烟者。
被动吸烟
也称非自愿吸烟、吸二手烟;不吸烟者暴露于吸烟者的二手烟中。
肥胖的干预原则
肥胖的干预侧重于生活方式管理的策略,具体干预原则包括:
1.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从儿童、青少年开始,从预防超重入手,并须终生坚持。
2.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控制肥胖,积极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包括改变膳食、增加身体活动、矫正引起过度进食或活动不足的行为和习惯。
3.鼓励摄入低能量、低脂肪、适量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富含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膳食。
4.控制膳食与增加运动相结合,因为这两种方法相结合可使基础代谢率不致因摄入能量过低而下降,达到更好的减肥效果。积极运动不仅可以增加基础代谢率,还可防止体重反弹,改善心肺功能,产生更多更全面的健康受益。
5.应长期坚持减重计划,速度不宜过快,不可急于求成。
6.必须同时防治与肥胖相关的疾病,将防治肥胖作为防治相关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7.树立健康体重的概念,防止为美而减肥的误区
体质指数作为肥胖程度的分类指标
(1)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程度分类标准:体质指数在25.0~29.9kg/m2为超重,≥30kg/m2为肥胖,BMI30~34.9kg/m2为肥胖1级,BMI35~39.9kg/m2为肥胖2级,BMI≥40kg/m2为肥胖3级。
(2)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准是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23.9kg/m2为体重正常,24~27.9kg/m2为超重,≥28kg/m2为肥胖。
(基础)肥胖干预步骤
对根据不同的肥胖患者类型,采取不同的干预强度,肥胖的干预程序包括:筛查和确诊肥胖患者并确定管理级别、制订肥胖干预计划、执行干预计划、定时随访并进行效果评价。
根据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将肥胖分为单纯性肥胖和重症肥胖,无内分泌疾病或找不出可能引起肥胖的特殊病因的肥胖症为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者占肥胖症总人数的95%以上。单纯性肥胖执行常规管理干预方案,重症肥胖者执行强化管理干预方案。
常规管理干预方案与强化管理干预方案的不同在于后者需要通过综合干预方法和措施达到多方面的干预目标,如控制体重、血糖、血压水平到正常范围,而前者只需要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
冠心病的重要指标
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仍为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近年来,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3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