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都医科医院刘爱华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李睿教授团队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顶级期刊NEUROLOGY(影响因子8.77)在线发表题为“WallEnhancementWithSlowBloodFlowandThrombosisPriortoBasilarAneurysmRupture”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首次联合4D核磁及高分辨核磁,通过对脑动脉瘤破裂前血流动力学及管壁增强的特征分析,阐明了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及管壁炎症反应联合机制,为理解动脉瘤的破裂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医院刘爱华教授与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李睿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继年刘爱华教授团队成果首次登录NEUROLOGY封面后第二次登录该期刊封面。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最常见的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人群发病率约为3-7%。动脉瘤破裂会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所有脑卒中最严重的亚型之一,患者死亡率最高可达50%左右。动脉瘤破裂与各种危险因素均相关,包括动脉瘤形态学、血流动力学、瘤壁炎性反应等因素,但具体的机制仍不明确。为阐明这一问题,刘爱华团队首先应用高分辨核磁技术分析动脉瘤破裂前瘤壁影像学特征,发现瘤壁存在明显的强化,提示动脉瘤瘤壁存在炎性反应,可不断侵蚀动脉瘤瘤壁导致瘤壁的不稳定。随即,研究团队应用先进的4D核磁技术分析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现动脉瘤内存在慢速血流,血流速度较慢容易导致动脉瘤壁形成血栓,而血栓的不断形成促进了动脉瘤壁炎性反应的进行导致动脉瘤的破裂。医院刘爱华教授团队另一篇NEUROLOGY研究论文“HighBloodFlowVelocityintheParentArteryPriortoBasilarTipAneurysmRupture”应用无创4D核磁扫描方法进行动脉瘤破裂前四维空间的动态重建与血流动力学数据的计算分析,发现脑动脉瘤合并烟雾病患者在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情况下后循环血流会出现明显增加,这会导致后循环局部高速入射血流的形成,高速入射血流对动脉瘤瘤壁的持续冲击会导致瘤壁不可逆的退行性变,促发动脉瘤的破裂。以上基于4D核磁的血流动力学及高分辨核磁的瘤壁增强的研究阐述了促使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机制:慢速血流可能通过形成血栓促进瘤壁炎性反应的进行从而导致动脉瘤的破裂;同时,脑动脉瘤腔与瘤颈部不断增加的高速射流亦可促发动脉瘤的破裂出血。因此,4D核磁与高分辨可用于监测脑动脉瘤的稳定性,两种新技术的有效联合对动脉瘤的破裂风险进行深度分析有望成为未来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的趋势。
附刘爱华教授以通讯作者身份刊登在年12月3日出版Neurology期刊的文章封面:
通讯作者简介:
刘爱华教授,首都医科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医院神经介入中心党支部书记兼一病区主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医工结合研究室负责人,北京市神经介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党建书记兼秘书长,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工结合分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神经外科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生物医药秘书长,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分会秘书长兼青委会主任委员。获中国医药卫生科技创新人物、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青年医师奖,入选“北京登峰团队”、“北京高层次人才”、“北京学科骨干”、“北京科技新星”等,脑血管病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等奖项7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篇(其中Neurology、Stroke等SCI论文74篇),已获国家专利8项,培养硕士生14名,博士生9名,博士后1名。
李睿教授,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研究员,生物医学影像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和参与十三五重点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清华大学校内交叉项目1项、横向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专利5项,会议论文余篇。主要研究领域为磁共振成像、重建方法、图像分析、人工智能,尤其是多对比度大范围高分辨血管壁成像和快速定量血流成像有深入研究。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