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路公交车翠林小区站停靠站,下车后只要稍稍抬头便能看到不远处“医院”的红色标识。在它周围一边是直插云霄的办公大楼,一边是正在开发中的铁围栏和工作中的挖掘机,医院显得格外扎眼。绕过弯曲和嘈杂的街边小路,这个医院的一个特色科室——神经介入科终于引神经介入疗法,是一种治疗神经痛的医疗方式,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
匆匆奔走在住院部走廊的医护和清洁员
我们知道,神经外科是通过暴露病灶来治病,风险大,也会留下难看的疤痕;神经内科主要靠服药,疗程长效果慢;神经介入正如它的名称“介入”一样,不像外科那么“粗暴”,也不像内科那么“温柔”,介于两者之间。不开刀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创伤小,也相对安全很多。
“我们是被中国卒中学会选中作为卒医院。”神经介入科张士永主任介绍说,“做好后会向全国推广,医院。”话语中能听出张主任的骄傲,医院医院。而且“从全国来看,把神经医院也不多,有些是神经外科在做介入,有些是影像科在做。”高天副主任解释。
作为卒中中心的神经介入科是非常年轻的科室,经过2年多的筹备,年3月29日才正式接诊。新的大楼,新的神经介入科,宽敞明亮的病房,面带微笑的医护,处处透露着年轻的朝气。
由急诊转入的病人和去做血管造影的病人在走廊相遇
“让一让,让一让!”
站在神经介入科的走廊中,经常被这种急切的声音刺激听觉神经,来源不是护士,就是患者。
“在脑卒中治疗中,有一句话叫做TimeisBrain,时间就是大脑,尤其因脑栓死进来的患者如果能在窗口得到及时治疗,致残致死的几率会低很多。”汪晶医生说。
我国每年脑血管疾病的新发病例约万,发病者约30%死亡,70%的生存者出现偏瘫、失语等残障。近年来,患病率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29%~54%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原因为大血管闭塞。
建立之初,科室斥资多万购进飞利浦大平板血管造影系统,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的医生,目前已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和支架取栓上有优秀的研究和实践。
张士永主任做血管造影手术的后方“指挥官”
脑卒中的病症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危险的类型,血管再通是其早期治疗的目标,对发病6小时内的患者,可采用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联合治疗,满足介入治疗适应症患者推荐使用支架取栓设备进行治疗。
支架取栓——医生仅需使用一根细穿刺针在局部麻醉下进行简单的下肢股动脉的穿刺,即可建立一条通向颅内的“高速公路”,将取栓装置放入颅内被血栓堵塞的血管,像一只伸向血栓的手,牢牢抓住血栓,将其整体取出,被堵塞的血管能够迅速恢复血流,挽救濒临坏死的脑组织。
“张主任,您什么时候方便,咱们聊一聊呗!”
“好,我在出诊,下午回去。”
“张主任,请问您回来了吗?我在科室等您哦。”
“不好意思,医院接诊专家。”
……
约医生采访从来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拿出一个小时“闲聊”更是奢望,所有的采访比如见缝插针。
“现在科室非常缺人。医院规定三线值班制,一线每天有3个医生倒班,二线两个副主任24小时轮班,三线主任紧急情况随叫随到。”高天副主任说道,“我们不但希望有更多医生加入我们,也希望患者少些。”
在他看来,医院就已经是二级防御,况且脑卒中每发作一次都会留下痕迹,永远回不到最初畅通无阻的血管状态。应该在平时做好一级防御,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治未病”。的确,医生的手段再高明也没有办法让病人恢复到发病前的“健康”状态,我们要做的便是保证自己远离高危疾病。
记者曾经目睹了很多“健康人”逐渐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前几个小时还在甩陀螺,转眼间就抓不住鞭子、口齿变得不清楚的“健康人”;还有颅内长着几个动脉瘤的“健康人”……在与死神赛跑的道路上,没有谁能成为胜者,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只不过是不同称谓的人而已,每个人都有照顾好自己身体的责任。
医院新建的大楼就在老楼的后面,沿袭的是老楼砖红色的墙体,在充足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熠熠生辉。红色代表热情,代表血液,也代表一种新的希望——希望来到这里就诊的患者都能如愿恢复健康。
记者:王亚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f/15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