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原计划先「妄议」小卒中的定义,再引申小卒中的溶栓问题。但是,上一篇「纠结的小卒中概念」,已经或多或少提及溶栓的问题,如果再续写,颇似狗尾续貂。
尽管如此,总觉事情没完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再者,鉴于网友发表评议,「时间窗内小卒中治疗,首推溶栓」,该网友可能来自大平台,领导对溶栓推崇备至,但是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断不敢有此调调,「有枣无枣,先打三杆子」,所以就再絮叨絮叨小卒中的溶栓问题。
之所以小卒中溶栓比较纠结,不外乎几个原因:1.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溶栓的有效性;2.总认为小卒中症状轻,预后很好,「toogoodtotreat」;3.小卒中双抗治疗确实深入人心;4.担心溶栓的出血风险。
当前,尚无铁一般的证据支持小卒中溶栓,但是多中心前瞻性RCT研究PRISMS试验已经在路上,值得期待。
那我们就说说小卒中的流行病学、危害性、溶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当下权宜之计。
简单的流行病学
小卒中发生率与患病率找不到确切的数据,反正就是高,门、急诊时常有。有人以NIHSS≤3分统计,约50%缺血性卒中为小卒中;也有人以NIHSS≤5分统计,竟然得出类似的结论;又有人统计,发病≤3小时的缺血性卒中,小卒中比例为31%~43%。各家统计不一致,但是总体来说,小卒中占比都很高。
有报道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总体溶栓率低于5%,而小卒中是未接受溶栓的最重要原因。因此,在神经科急诊,小卒中犹如幽灵一般,如影随形不离不弃,时不时地撩拨一下你的神经,让你紧迫之间做出取舍,溶还是不溶!
小卒中的危害性
由于卒中单元和卒中中心建设,人们对脑血管病的认知增加,以及两大国产神药的临床应用等因素,小卒中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能无残疾或少残疾出院。因此,小卒中溶栓看似多此一举。
然而,近年来研究发现,相对于溶栓的患者,未接受溶栓的小卒中患者,大约1/3患者三个月结局为残疾(mRS≥2分)。小卒中的最大问题不在于受损的功能大小,而是早期进展或复发,通常发生于起病后72小时以内,尤其是前12小时,临床上不少见。
目前,小卒中进展的预测标志物仍然缺乏,常常猝然发生,令患者及家人难以接受。我们常说的「病情可能会加重的」,往往是针对这类患者;进展真的发生时,亦能让家属感觉医生料「病」如神,免除诸多麻烦。
记得有个黑色一周,小卒中三连杀:
患者一,老年男性,以眩晕、言语含糊及面部麻木来诊,没有溶栓予双抗,5~6小时后出现典型wallenberg表现;
患者二,老年男性,后循环TIA来急诊,因高龄首诊医师予单抗,其后再发TIA予双抗,过两日再见患者,已经轻偏瘫,原来后来终于「狼来了」,未再缓解,MR提示桥脑梗死;
患者三,中年男性,因眩晕收住他科,头颅MR提示小脑梗死,我上午去会诊,因已过时间窗未溶栓,常规治疗,下午发现已转至我科,竟然wallenberg了。
短时强烈冲击,总是令人印象深刻,从此颇为白瘕风能治疗吗北京看白癜风哪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1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