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食疗方法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487730.html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众志成城,全力抗灾情、战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以生命赴使命,写下了充满艰辛的答卷。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真抓实干,着力抓基层、打基础。高质量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众更健康”目标日渐清晰,写下前景可期的答卷。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坚守初心,努力优服务、惠民生。全力推进健康郑州建设,致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写下蕴涵希望的答卷。
这一年,全市卫健系统迎难而上,着力抓改革、促发展。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等成效明显,实现了“十四五”的顺利开局,写下温暖人心的答卷。
年,面对疫情灾情双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下,全市卫健系统扛稳担当、顶压前行、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奋力推动健康郑州高质量发展,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书写了温暖人心的“健康郑州”铿锵答卷。
紧急转运医院病人
广大医务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
抗灾战“疫”写下充满艰辛的答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年7月20日,我市24小时降雨量达.5毫米,单小时最大降雨量达.9毫米,突破历史极值。
市卫健委提前部署,闻“汛”而动,第一时间启动卫生应急预案,成立委党组防汛救灾卫生应急领导小组,迅速启动应急保障;成立了11个防汛救灾党员突击队、1个青年突击队,为省会居民生命健康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固防线。
随即,全市广大医务人员逆行出征,冒险奔赴洪水最前线,全力开展紧急医疗救援、灾后恢复重建、志愿服务等工作。
水灾期间,全市累计派出急救车辆3万余次、救治伤病员人。实施“二清一消”行动,突出农贸市场、垃圾中转站等重点部位,实施多轮次全域全方位消毒消杀;加强传染病监测报告,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组织健康科普知识宣传。全力做好医疗服务保障,市级医疗机构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恢复运营,所有基层医疗机构陆续正常开诊;医院组建个医疗服务队,深入受灾乡村、临时安置点开展巡诊医疗服务和防疫指导。
“7·20”转运防汛物资
同步开展灾后重建,成立工作专班,规划和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党员干部志愿者自带铁锨等工具,奔赴京广路陇海路隧道清理淤泥和垃圾。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不畏辛苦,传递接力,徒步爬上高楼将饮用水、桶装面等救援物资送到独居老人家中等。
新乡暴雨出现险情后,市卫健委迅速成立由11辆急救车、28名急救人员组成的医疗队赶赴新乡,全面开展紧急医疗援助工作。
去年下半年来,我市经受三轮疫情冲击,全市卫健系统全力以赴、英勇奋战,涌现无数感人故事和一大批先进人物,更是成为镌刻在“健康郑州”答卷上艰辛而厚重的一笔。
面对疫情,市卫健委第一时间平急转换,充实完善组织架构和人员队伍,启动“三公一大”联合流调溯源,压茬推进“重点人群+全员”核酸检测,集中优质医疗资源救治患者,累计核酸检测1.87亿余人次、流调排查密接次密接5.6万余人,收治患者例,三轮突发疫情均在第一个潜伏期内实现圈住封死目标。
护士冒雨护送患者
坚持全市一盘棋,资源统一使用,紧急改造7家医疗机构,形成救治、安置及康复一体化医疗服务格局。及时医院,设置临时血液透析中心,全力保障传染病患者日常诊疗需求。
全面开展院感防控专项整治,规范提升发热门诊建设和管理,开展核酸检测“敲门行动+上门服务”,在“郑好办”App推出“看病就医一件事”,开通孕产妇/新生儿医疗救助绿色通道,极大方便群众就医问诊。
始终抓紧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不放松。截至2月20日,累计接种新冠疫苗.07万剂次,覆盖人群达到.44万人,初步建立了全人群免疫屏障。
先后派出余名医务人员支援商丘、新乡等地,彰显了郑州担当。
大力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
夯实基层写下前景可期的答卷
中牟县雁鸣湖镇张大爷,前几年患上食道癌,术后老拉肚子,医院跑,现在镇卫生院就能找专家看病拿药。
年3月,医院医联体中牟分中心成立,医院、中牟县雁鸣湖镇中心卫生院正式成为该院医联体成员单位,一大批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乡镇卫生院,专家定期排班坐诊,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建设覆盖基层的远程诊疗中心
去年,我市医改工作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为核心,围绕“党委统筹、政府主导,资源整合、医防融合,县乡一体、上下联动,管理统一、服务同质,权责清晰、共建共享”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依托县区疾控中心,全市成立17家健康管理指导中心、34家健康管理服务中心、家健康管理办公室,从而实现从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转变,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群众健康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全市组建医联体24家、建设20个远程诊疗中心,覆盖各基层单位,开展远程诊疗90余万例;组建7个县域医共体,覆盖71家基层医疗机构,累计开展远程诊疗18.8万例,双向转诊人次。
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助推县域医疗水平提高。全市3医院晋升三级;3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完成;新增47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标、8家达到推荐标准;完成公有产权村卫生室改造家;完成培养全科医生名,培训乡村医生等基层医疗机构骨干人才人。推动“乡聘村用”工作落实,确定25医院对口支援71家乡镇卫生院。巩固健康扶贫成果,持续实施“七免一减”惠民举措。
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全市8家疾控中心已基本完成,4家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完成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筹备工作,肺结核成功治疗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96.3%、93.8%;地方病防治、慢性病综合防控、艾滋病防治等工作扎实推进。依托乡镇卫生院全市共建成13个尘肺病康复站,较好地改善了尘肺病人治疗难、康复难的问题,提高了尘肺病人的生活质量。完成医院例食源性病例审核,有效实施3人以上起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圆满完成拜祖大典、黄河文化月等重大活动防疫医疗保障74场次。
如今,“大病不出县、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群众更健康”的高质量医共体发展路径越来越清晰,前景可期的发展目标也越来越近。
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升至31.39%
健康行动写下蕴涵希望的答卷
从疫情防控到慢病管理,从急救常识到心理健康,从脊柱骨骼再到喝水饮食……比赛现场,50位“科普达人”各显神通、各亮奇招,为台下观众带来了一场健康科普知识饕餮盛宴。这是我市开展健康科普能力大赛的一个场景。
为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除了举办省市“健康科普达人”大赛外,我市还组建科普专家库开展健康巡讲活动,举办首届寻找“郑州健康达人”活动,打造“学习强国”河南平台、郑州平台健康教育专栏,持续办好“郑州市健康大讲堂”健康品牌等。
年,为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我市不断创新模式,从健康知识普及、健康管理,到控烟,再到爱国卫生、健康环境促进,健康触角进一步拓宽延伸,健康郑州行动如火如荼蓬勃开展。
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授牌
全面推进健康郑州18个专项行动;深化健康管理,三级健康管理体系构建完成,创新健康管理模式入选健康中国行动典型经验案例。截至目前,全市4个县市纳入省级健康城市试点,省级健康细胞个,市县两级共命名各类健康细胞近个。全市家单位建成健康小屋,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万份。国家卫健委调研组给予了“郑州市健康管理工作为健康中国行动提供了借鉴,值得复制推广”的评价。
推进无烟环境建设,截至目前,共命名无烟单位个、无烟党政机关个,荥阳市被评为年度全国健康城市进步最快城市。
深化健康教育,组织健康大讲堂余场,结合疫情和灾情,广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郑州市和登封、新郑、荥阳等3个县(市)及所辖9个乡(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镇复审。
郑州市医务工作者援助河北
健康行动彰显民生,行动成果惠及民生。去年全市民生实事超额完成,共完成宫颈癌筛查例,乳腺癌筛查例;血清学(唐氏)筛查例,产前超声筛查例,免费产前诊断例;新生儿听力初筛例、“两病”筛查例,35种遗传代谢病筛查742例,耳聋基因筛查例。完成脑卒中筛查评估问卷数人,开展血脂等实验室化验项次,确定高危数人。完成肺癌筛查评估问卷数人,开展肺功能检测、肿瘤标志物、低剂量螺旋CT例,确定高危数例。
数据蕴涵希望与喜悦:去年我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1.39%,高出河南省同期水平约2.9个百分点,比郑州年健康素养水平高出约1.2个百分点。
奋力推进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医疗改革写下温暖人心的答卷
“能在郑州挂上北京专家的号,真是太高兴了!”日前,医院外科诊室,市民张先生激动地说。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医疗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水灾疫情双重挑战与压力,我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大力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去年,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加快推进,医院南院区开诊运行;积极申报医院创建国家创伤骨科区域医疗中心;7家医院纳入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督导检查疫情防控工作
加强人才学科建设,新引进知名学科团队13个,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61人、团队56个;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科研项目5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92项、省医学科技奖39项,创历史新高。
深化合作交流,医院新签约合作项目5项、续签合作项目6项,达到93项;医院、医院医院试点工作。
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新建县级质控中心16个,市县两级达到59个;智慧生命通道系统、“”一键报诊定位手机功能上线运行;日间手术覆盖病种种、术式增至种,11家医疗机构独立设置医务社工部门,5个县(市)和9家医疗机构试点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群众就医满意度持续提升。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医院去行政化改革;完成医院医院融并、医院整合改革。试点开展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打包支付,试点开展总药师制度。持续推进智慧健康工程建设,17个区域级卫生健康信息系统全部建成;电子健康卡等便民服务功能在“郑好办”App上线运行,诊间支付等多项便民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医院等4医院挂牌运营。打造舒适化日间医疗,推行周末和假日手术,方便群众错峰就医,增加群众的满意获得感。
实施生活饮用水在线检测项目
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完成市县两级23家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1个国家级、5个省级区域中医专科诊疗(培育)中心建设。遴选10名基层名中医开展特色疗法传承工作室建设,10名专家参加中医药学科领军人才培训,5人入选第二批省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项目;首批启动西医学中医、基层中医药人才能力进阶、中医康复医师三个培养项目。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市七院心血管病房楼、市三院迁建等4个项目竣工,新增床位张;医院高新医院、市八院迁建、市七院滨河院区等项目进展顺利。
卫生健康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打造“智慧卫监”,深化行政审批“放管服”改革,项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一网通办”,加强执法监督,扎实开展“蓝盾护航行动”等专项行动,广泛开展普法宣传。
本报记者汪辉通讯员周二彬文/图
来源郑州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7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