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前兆 http://m.39.net/pf/a_6964966.html
建议措施
针对不同人群、不同身心状态的实际情况,以“分层分级,精准施策”为指导,分别采取个性化的具体应对措施,示意图如下:
一、基础疾病人群及老年人群
1、首先需要做好高风险人群的防控措施
CDC()发布的数据显示,年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9亿人,其中75.8%的人被一种及以上慢性病困扰,且一人身患多种慢性病现象严重。根据《健康中国行动》中的数据:全国现有高血压患者2.7亿,脑卒中患者万,冠心病患者万,糖尿病患者超过万,慢阻肺患者近1亿等。人口结构严重老龄化,城市化与老龄化叠加,慢病患者比例极高,这些免疫力弱的人群正是高危传染病攻击的主要对象。
而在疫情发生的当前,由于此类高风险人群感染病毒以后,较易发展为重症病例,应给予高度重视,重点采取隔离保护措施,医院住院部及养老院等聚集性场所。一般而言,接种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但目前新冠病毒尚未研制出疫苗,可以先用中医药辩证论治进行个体化的预防。积极监控,及早发现感染病例,尽早(发病48小时内)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采取对症治疗等。
2、基础疾病人群及老年人群的主动锻炼
慢病人群和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状况复杂,既非一般人所持的老了病了就不能运动的错误观点,但也不适合不分强度、内容一刀切的运动形式。应当根据自然年龄和基础疾病的特点、程度及是否处于发病期等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分级锻炼方案。新冠病毒主要侵袭肺组织,因此保持呼吸系统健康是防控疾病的重要前提,通过科学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来提高心肺功能,以及八段锦、五禽戏、六字诀等传统健身方式,能够帮助高风险人群增强体质、减少感染几率。
对于已经被病毒感染的人,如果只是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如流鼻涕,鼻窦充血,轻度喉咙痛等),仍可进行适度运动。但是如果出现下列症状时则不要进行运动:严重的咽喉痛、身体疼痛、呼吸急促、全身疲劳、咳嗽或发烧的症状,医院就诊。同时一定要注意“适宜”,循序渐进,不要随意增加运动强度或延长运动时间,运动前后一定要有充分的热身、整理活动和肌肉拉伸,避免受伤。如果身体疲劳、机能状况不好,当天可以暂停居家锻炼,症状减轻后再继续锻炼。
另外,要科学把握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运动强度对免疫力而言是把双刃剑,强度太低没作用,强度太高可能会起反作用,对健康有害。中等强度对提高免疫力的效果最好。研究显示中等强度的运动对已经得了流感的小鼠有保护作用,而过度的运动却是适得其反。运动强度的简单划分,可最参照个人最大心率的百分比,最大负荷的50-65%属于低强度,最大负荷的65-85%属于中强度:最大负荷的85%以上属于高强度。一个人的最高心率是每分钟“-年龄”,如66岁的人,中等强度就是(-60)×65-85%=-次/分,即把心率控制在-次/分比较理想。
3、加强养老服务人员的监控管理
近几年在研究中发现,有评级的养老机构一般在消毒管理及硬件设施方面相对较为完善,在室内空气、体温计/压舌板、使用中消毒液、环境物体表面的卫生合格率也完成的不错,而健康安全隐患比较明显存在于餐饮具表面及工作人员手的卫生方面。老年护理机构中以老龄及低文化程度为特点的护工群体为主,因此他们的传染病防控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健康防控素养等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与老年人群朝夕相处的养老机构服务人员,以及与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群密切接触的社区工作人员,都处于这个高危人群防控的第一线,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监控和管理,提高疫病防控素养,避免由防控不力而成为聚集性场所的传染源。
二、针对一线医护人员
1、接纳负面情绪并分散焦虑点
由于目前对新冠病毒肺炎的了解尚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导致不少医护人员在临床一线工作时,会产生本能的恐惧感。适度的恐惧是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的应激性防御反应,可以提醒人们处于警觉的防御状态,以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但是,过度、持久的精神紧张则不利于健康,常常会导致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甚至绝望等情绪障碍。研究显示,合理的自我认知是个体控制情绪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个体对突发的应激事件产生正确的认知后,有助于其做出有效的决策,并采取合适的应对措施,以自我调适,使压力得到缓解。此外,医护人员可以通过采取一些适当的舒缓情绪的方式改善情绪困扰,如:在空余时间与同事聊天交流,在休息时间与家人视频交流,尝试开发一些新的兴趣爱好等,以分散恐惧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17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