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脑卒中后容易并发便秘?我们该拿它怎么办?
卒中后便秘是指患者在急性脑血管意外后出现的排便困难或排便障碍,此种便秘可以是新发的,或是在发病前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加重,是临床常见的卒中并发症。卒中后便秘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易诱发、加重脑血管病,影响疾病的恢复。
一、为什么脑卒中后容易并发便秘?
①卒中后影响到脑中自主神经的调节中枢,造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致使消化道平滑肌、直肠肛门括约肌功能紊乱;
②卒中后因为肢体功能障碍造成运动减少,卧床时间长,影响正常的肠蠕动;
③饮食过于精细,缺少粗纤维食物,饮水过少,造成大便秘结;
④排便环境、排便习惯的改变;
⑤药物制剂的影响;
⑥卒中后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的影响,以及认知功能下降等。
二、脑卒中后便秘该怎么办?
当前对卒中后便秘的主要治疗方法仍然采用慢性便秘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应用泻药及灌肠较为普遍,然而单纯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如心血管影响、肝毒性反应、结肠黑变、肠道神经系统损伤等。
近年来生物反馈治疗得到肯定,此外康复治疗,如心理认知康复、运动治疗,电刺激理疗也逐渐开展起来,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值得引起重视。
1、饮食治疗
脑卒中后患者应戒烟戒酒,多饮水,饮食采用低盐、低脂肪、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容积食物,避免食用油腻食物,切忌暴饮暴食,尽量少食多餐。进食燕麦片,多进食蔬菜、水果、多饮水可利于排便。
2、运动疗法
排便过程中腹部和骨盆的肌肉力量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鼓励患者做腰部前屈运动、提肛运动,并进行适当行走;鼓励较虚弱的卧床患者经常翻身和进行床上运动,这样可以增加膈肌、腹肌、肛提肌的力量,提高患者排便能力。同时,安排适量的活动,可增加食欲,促进肠道的蠕动功能,也能促进排便。
3、心理治疗
①心理支持:可通过与患者交谈,找出其主要的心理矛盾,对疾病给予通俗、科学的解释,强调疾病的可塑性和可治性,辅导患者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在护理过程中,关心,安慰患者,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最大程度上满足患者的需要。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并且及时疏导。
②认知行为治疗:由Beck在60年代提出,通过改变个人非适应性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来减少失调情绪和行为,改善心理问题的一系列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以及修正功能障碍的想法与行为。有研究分析显示认知行为比一般心理支持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
③放松训练:按练习程序,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我的心理生理活动,从而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节人体因紧张而产生的功能紊乱。指导患者在出院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护士协助患者制定合适的活动计划,每天坚持实行。
4、药物治疗
①润滑性泻药:可以软化粪便、润滑肠道,使排便更容易。临床应用药物主要有液体石蜡、甘油等口服用药及开塞露等直肠用药。专家在研究通便剂治疗脑卒中后便秘时发现,肥皂水灌肠对患者肠道收缩压影响最大,排便速度最快,而采用开塞露灌肠对患者肠道收缩压影响最小,排便效果较差。
②渗透性泻剂:其作用机制是在肠道内因高渗而吸收水分,并降低肠道水分的吸收,促进肠内食物残渣容积增加,促进了肠蠕动而改善便秘。此类药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临床常用者主要包括聚乙二醇与乳果糖,除此之外还有盐类泻剂,如硫酸镁等。
③刺激性泻剂:主要有蒽醌类药物,包括大黄、番泻叶、芦荟等。刺激性泻剂刺激肠壁黏膜及肠间神经,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功能,推进肠道运动的速度速度,此外还能够使肠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增加,改善大便性状,使其变稀、变软。长期应用此类泻药具有一定不良反应,如水样腹泻、腹痛、水电解质紊乱、变态反应和肝毒性反应、结肠黑变病。既往研究认为,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可能对肠道神经丛产生损害。
5、微生态制剂
该类药物主要有含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道等益生菌的药物,能够调节肠道酸碱平衡,减少肠道内有害物质的吸收,并促进肠蠕动和粪便变软,从而改善便秘,此类药物无明显不良反应。
6、生物反馈治疗
是指在仪器的协助下将人体内部通常不能察觉的生理活动,以及生物电活动的信息加以放大,使其以视觉、听觉方式在仪器上显现出来,个体借助反应信息理解自身变化,并依据变化逐步学会在一定水平上随意控制和纠正这些活动的过程。
该疗法的原理是声音和影像的反馈,通过对患者盆底肌肉的正确控制,训练其舒张和收缩功能,避免脑卒中后便秘的反复发生。生物反馈治疗中,主要包括压力介导的生物反馈和肌电图介导的生物反馈。生物反馈治疗具有非侵入性、易耐受等优点。
7、康复物理治疗
卒中后便秘为肠蠕动迟缓,导致肠传导功能失调所致。临床上运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卒中(含梗死与出血)后便秘,可提高人体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强肠道平滑肌蠕动收缩能力,调节感觉的传入、传出及自主神经通路,改善便秘症状。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北京市治疗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
http://www.ohdqi.com/zcmbyy/854.html